李承乾最后为什么要选择举兵呢 再不就没有机会了

  还不知道:李承乾为什么举兵的网友们,

李承乾最后为什么要选择举兵呢 再不就没有机会了

  太子历来不好当,任何时候都一样。作为太子,意味着你将会是下一届皇帝,所以会有些人勾引你,在你身上进行投资,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更有甚者,就是有些觉得自己在上不太安全的人,会主动挑唆、撺掇太子去反对现任的皇帝。

  而对太子来说,最大的危险也在于,自己在顺利登基之前,实际上始终是不安全的,现任的皇帝随时都有可能换人。而那些一旦被撤换的太子,从太子位上掉下来的人,也很难有好结果。所以,一旦有太子发现自己位置不保,就会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尤其是作为太子,皇位继承人,如果很不幸的遇到了一个长寿的父皇,自己的处境就很悲剧了,只能一直当备胎。有些更悲剧的人则是,好不容易熬到父皇驾鹤归西,自己登上帝位,但是自己也已经垂垂老矣,在龙椅上坐不了几天就也追随父皇而去了。

  如明成祖的太子仁宗,登基只有十个月就去世了,万历的大也是好不容易熬到万历驾崩,自己当皇帝才一个月就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急不可耐的太子也会铤而走险,想提前登基。

李承乾最后为什么要选择举兵呢 再不就没有机会了

  如汉武帝的太子,因为汉武帝本人长寿,所以太子当了多年,都有孙子了,还是太子。而且,人到晚年都怕死,皇帝也一样,英明神武如汉武帝,也不能免俗。最终,在巫蛊之祸中,太子因为被佞小人江充诬陷,说汉武帝生病是因为太子诅咒,汉武帝对太子起了疑心。

  因为之前汉武帝已经因此了不少人,所以太子为了自保,最终铤而走险,想趁汉武帝出巡之际,发动宫廷,控制长安,结果很快就被下去,太子和都被,只有孙子被人救出,流落民间,最后才被霍光迎立为汉宣帝。

  李承乾当时遇到的问题就是,唐太宗也和汉武帝一样,英明神武,虽然他还没有像汉武帝晚年一样搞封建活动,但是因为李承乾性情大变,渐渐失宠,而魏王李泰又千方百计博取唐太宗的欢心,导致唐太宗有意废黜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

  李承乾感到自己位置不保,就想到了效仿父皇发动玄武门之变,控制皇宫,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禅位给自己,他自己也能够提前登上帝位。但结果是李承乾准备不足,还没起事就被下去了。

  事后,唐太宗把李承乾铤而走险归结为魏王李泰的逼迫,所以,他在下诏废黜李承乾的同时,也把魏王李泰贬黜流放。但事实上,从整个过程来看,李承乾谋反的正责任应该由唐太宗本人承担,而不是魏王李泰。

李承乾最后为什么要选择举兵呢 再不就没有机会了

  太子是国本,改换太子是大事,作为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当然应该自己乾纲运,而不是犹犹豫豫,今天和这个大臣说说,明天和那个大臣说说,到处放风,试探风向。他到处放风,当然是李承乾不安于位,魏王李泰也就没有退路可走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否则如果他失败了,李承乾岂能罢甘休?

  当然,这种太子在处境危险的情况下,铤而走险,放手一搏,也有成功的案例。如武则天晚年,宠信上官婉儿、武三思、张易之兄弟、太平公主,作为太子的李显每天过得战战兢兢,女儿都被武则天下诏处死。所以,张柬之、魏元礼等人发动神龙,入皇宫,迫使武则天提前退位,李显提前登基。

  此外,安史之乱前,太子李亨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也过得战战兢兢,生怕哪天玄宗不高兴就废了他。所以,安史之乱发生后,一开始李亨跟随玄宗一起逃往四川,除了长安没多远,经历了马嵬坡之变,玄宗不得已赐死杨玉环,李亨就和玄宗分道扬镳,自逃走了。分开没多久,就宣布提前继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也是一次小型宫廷。

  到了宋朝,吸取唐朝宫廷和诸子夺嫡的教训,干脆形成了不怎么提前立太子的习惯,结果是太祖没立太子,最后被弟弟太宗夺走了皇位,他自己的两个都没得到好结果。清朝经过前期的多次夺嫡斗争,最后也形成了金匮书的办法,不再公开宣布谁为太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