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16岁智擒鳌拜,汉和帝14岁铲除外戚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融合了历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康熙智擒鳌拜的情节。鳌拜戎马一生,从刀口舔血的生活度过,什么大场面都见识过。16岁的少年天子,能够从他手中夺回权力,正君临天下,确实难能可贵。但与康熙相,将近两千年前的汉和帝更不容易,他的对手更厉害,局势更险恶,做得更漂亮,场面更为恢弘,让人荡气回肠。

  汉和帝的对手更彪悍

  鳌拜确实很猛,号称“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也确实很跋扈,他矫诏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巡抚王登联,甚至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但相之下,在当时窦宪的威胁更大。

  窦宪是窦太后的亲哥哥,宠贵一时,胆大包天。在汉章帝时,他霸占沁水公主的田宅,公主都不敢向皇帝告状。汉和帝继位后,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更嚣张。谒者韩纡曾经审问过他的父亲窦勋,他直接死韩纡的,割下首级在窦勋坟前祭奠。都乡侯刘畅是宗室之后,因为太后喜欢,多说了两句话,窦宪怕他得宠分权,竟然敢派刺客直接死。

  鳌拜固然是清军入关的功臣,但功劳远不及多尔衮等人。窦宪则抗击北匈奴,宣威沙漠,纵横无敌。两次作战,一次是稽落山大捷,斩一万三千多人,俘获牲畜百万计,八十多个部落、二十多万人投降,史称“勒石燕然”。另一次则是金微山大捷,斩五千多人,匈奴王下落不明,匈奴太后都被抓到长安听从发落。他的功劳,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卫青、霍去病。

  汉和帝的形势更严峻

  康熙面临的形势恶劣,但汉和帝好得多。鳌拜虽然无礼,那是因为他是个粗人,不懂得礼仪分寸。后来康熙也承认,鳌拜“无篡弑之迹”,所列的三十项大罪,就连大呼小叫也在其中。

  另外,康熙并不是一个人在作战,孝庄太后肯定支持他,首辅索尼虽然不能遏制鳌拜的权力,但在临死之时上书请他亲政,让鳌拜陷入了尴尬境地。更何况,清朝八旗制度,注定鳌拜很难掌握大部分兵权,而且因为八旗换地问题,鳌拜在外廷的敌对势力非常多。

  窦宪则不同,他身为大将军,正掌握天下兵马,有权设置幕府,耿夔、任尚、邓叠、郭璜、班固、傅毅都是他的心腹,他的弟弟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卿,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另外,窦氏家族在朝为官的还有十几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和帝是被窦家人包围着,一言一行受到密切的监视。汉和帝接见窦宪时,就有人称呼窦宪为万岁。

  而且,窦宪也确实有谋逆之心,这与鳌拜不同,也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必然。在窦宪之前,就有外戚王莽成功篡位,这无疑是一个活生活的例子。在宋朝之后,随着君主的加强,发生汉唐时期那样权臣篡立之事已经绝迹。因此,康熙所处的环境,汉和帝好太多了。

  汉和帝擒拿权臣的场面更大

  《鹿鼎记》参考了《南亭笔记》、《啸亭杂录》、《清稗类钞》等史料,让康熙智擒鳌拜的场景深入人心。野史中都描述康熙是训练了一批少年“布库”,并凭借这批类似摔跤队的年轻人,最终将不可一世的鳌拜捉拿。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大体情节是相差不多的。无非就是宣召鳌拜单入宫,趁其单枪匹时候擒获,然后迅速斩断其羽,将权力收归于皇帝。

康熙16岁智擒鳌拜,汉和帝14岁铲除外戚

  其实,康熙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历代皇帝诛权臣的标准模式。但是,相汉和帝,就缺少那么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

  因为朝中大臣,宫中宦官,要么是窦宪,要么被窦宪收买,刘肇只能信任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趁窦宪在外领军刚刚回到京城的时候,汉和帝展开了他心动。他临幸北宫,亲自下诏逼迫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守住南宫和北宫,并关闭京城城门,不准任何人出入。

  随后,汉和帝利用手头少得可怜的这点兵力,逮捕了窦宪的心腹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人,直接送至处死。紧接着派人前往窦宪府邸,在收回大将军印的同时,改封为冠军侯。他用这个霍去病曾经的爵位,稳定了窦宪。

  不过,汉和帝还是派人将窦宪、窦笃、窦景、窦瑰送至各自封地。除了窦瑰之外,其余三人一到封地,就勒令。看似盘根错节的窦氏集团,似乎成为了汉和帝任意宰的羔羊。在他挥洒自如的指挥下,整个窦氏家族灰飞烟灭,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当然,汉和帝和康熙在对待权臣上,还有很多不同。就结果和精彩程度而言,汉和帝的演出要出色得多。想象才14岁的他,竟然能够如此镇定和从容,实在令人佩服。后来汉和帝的执政也非常受好评,开场了“永元之隆”。只不过他仅仅活了27岁,英年早逝让他失去了成为千古一帝的机会。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