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女子从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丈夫所抛弃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女子从良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封建皇权中,良家妇女一旦沦为,处境就会变得极其悲惨,几无地位可言。古时候对于“下九流”行业范围的认定,说法不一,但不管如何,都位列其中,由此足以证明属于民阶层,做人尊严荡然无存的事实。

古时候女子从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丈夫所抛弃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清代女性形象

  《元典章·服色》明确规定:

  1、不得戴笠子,并穿戴金衣服,及不得骑坐马匹,违者,许诸色人捉拿到官,将马匹给付拿住的人为主;

  2、死可以不偿命;

  3、如果怀孕,未生堕其胎,生辄残其命。

  行至清朝,虽然有着治阶层明确的“禁嫖”态度,但现象依然猖獗。根据相关史料显示,清朝时期各地甚至都有“之花榜”的盛大评选活动,“之花榜则屡见不一见,亦以状元、榜眼、探花甲乙之”。甚至,在前朝历代未有现象的地区,也纷纷出现了青楼生意,“中多女闾,始于顺、康,至光绪之初叶犹未衰”。

古时候女子从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丈夫所抛弃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清代青楼花榜

  对于一个地位低下、毫无尊严的风尘女子而言,被一个有一定财产和地位的男人“不惜重金、赎得娇躯,脱离乐籍”绝对是人生的至高追求。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为隶属乐籍基层的风尘女子,推出了极具人性的改革措施——归为良。也就是说,在风尘女子赎身从良以后,给她们以普通良家妇女一样的地位,让其永久脱离乐籍。

  如此规定,让赎身从良以后的风尘女子得到了法律层面的保护和认可,让清代男性为中意风尘女子赎身并纳取为妾的风气,迅速火热。身为风尘女子,能够优秀到让男性心甘情愿、不惜花费重金为其赎身,足以说明其工作经验的极其丰富和外在容貌、身段的程度。

古时候女子从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丈夫所抛弃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清代一夫多妻情形

  可就算如此,就算从良女性在服侍男性方面拥有如此突出的优势,她们的下场为何几乎毫无例外,都会逐渐被冷落、被抛弃乃至无依无、孤终老呢?

  其实,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男人的现实!

  1、风华不再、年老色衰,被抛弃就成了必然

  能让男人心甘情愿为之重金赎身的,大多拥有出色的外貌、身段条件,而且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能让男性身心愉悦、心灵释放。可女性的风华年月毕竟只有短短的数年时间,等到年老色衰,等到皮肤松弛,男性曾经为其痴迷的原因逐渐消失以后,被冷落乃至被抛弃就成了必然结果。

  除此之外,从良女性嫁入良家以后,之前因工作所需而令男性痴迷的梳妆打扮、衣着首饰显然已经不再合适。回归本性,回归女性本色的从良女子还能不能再令男人着迷,尚未可知,更别提年老色衰以后了。

古时候女子从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丈夫所抛弃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清代名——柳如是剧照

  2、特殊的工作经历,让从良女性大多失去了生育能力

  对于古时候青楼女子而言,身怀有孕就意味着失去工作机会,意味着对身形的严重伤害,乃系对职业生涯的致命性打击。为了防止这种负面情况的出现,药物的频繁使用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可,大量药物的使用又会带来另一种负面影响,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女性的生育可能。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时候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除了满足男性本性追求外,最大的作用就在于繁育后嗣。古时候女性如果生育子嗣,即使年老色衰也会凭借着“母以子贵”获得家庭地位和奉老资格。因工作性质影响而几无可能繁育后嗣的从良女子,无子嗣随身,年老色衰以后就只能落得一个被冷落乃至被抛弃的悲凉下场。

古时候女子从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丈夫所抛弃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清代女性形象

  3、“劝从良、拉良家下海”本就是男人矛盾心理的集中表现

  自古以来,男性似乎一直热衷于“劝从良、拉良家下海”这种极具矛盾心理的循环活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撑点和出发点,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食色,性也”的男人本性。

  对于男人而言,让风尘女子赎身从良,乃系特定情景之下的特定冲动,离开这个特定环境或者“赎身从良”成为既定事实以后,男人都会变成一个“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风花雪月事”的正人君子。也就是说,那些为风尘女子赎身的男人们,在正迎娶了这个令其在特定环境下着迷的女人后,几乎都会生出后悔心思乃至做出无情、现实的举动。

古时候女子从良最后为什么会被丈夫所抛弃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清代青楼

  清雍正元年开始,清朝治阶层虽然对的阶层归属有了史无前例的改革,给予了极具人性化的地位变更,但也依然未能改变青楼女子在、家庭乃至男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清代赎身从良的情况逐渐增多,对于这些命运悲苦的女性无疑是一件幸事,但男子对其太过现实的对待态度,让她们依然未能改变被冷落乃至老无所依的悲凉命运。古时候女性命运的悲苦,让人不由得庆幸生于新时代,庆幸生于不会因生活条件不足而无奈沦落下海的新世界。

  参考资料:《中国史》、《元典章·服色》、《清代问题的法律治理》、《清稗类钞·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