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是被诸葛亮设计所的吗?诸葛亮他的理由是什么?
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实的魏延。
一、演义中魏延为诸葛亮设计所不符合逻辑,因为不实
《三国演义》中,大部分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行为都一脉相承。
曹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预示着曹是要通过非正当手段干大事业的;刘关张的桃园结义,预示着刘备这样义气之人是要被万民拥戴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意味着诸葛亮将成为刘备的第一谋士;孙权对周瑜的尊重,预示着他会得到手下的忠心拥戴;关羽和张飞的义气,意味着他们心中只认刘备。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唯有魏延的结局让人们突感意外,因为我们看到的魏延,为蜀汉忠心耿耿,从刀山血海中闯过来,一个没有丝毫叛变迹象的大将,最后却被诸葛亮以叛变的名义设计死。这让读者感到很突然。
于是,为了给读者们一个交代,罗贯中只能在魏延投刘备之初,安排了一场诸葛亮魏延的动作。
诸葛亮一见魏延就命令刀斧手斩之,根本不理会旁边的老大刘备。刘备问起原因,诸葛亮才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这么作是为了在魏延面前立威,也使得他以后魏延有了合理性。
可是,除了诸葛亮初次见到魏延后就说他有反骨,在整篇的《三国演义》中,确实看不出魏延会,这是《三国演义》的一处尴尬。
这样的尴尬是因为罗贯中说不出诸葛亮魏延的理由。而没有理由的事,那就不是事,即是说,魏延为诸葛亮设计所的事经不起推敲。
二、魏延:从刘备的私家兵到拜将封侯
魏延是南阳义阳人,也就是荆州人。刘备在荆州时,魏延投入刘备麾下,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部曲是私家亲兵,不在正规军编制中,可推测魏延投奔刘备时,对行伍并不太了解,因此刘备让他跟着自己而没有让他进入军队。
刘备身边的金子一定会很快发光。刘备随时把自己的部曲放到军队去锻炼。魏延“数有战功”,于是被刘备正式安排进军队成了牙门将军,虽然是低级武将,也说明魏延乃是可造之才,在刘备部曲中脱颖而出。
将部曲放到军队中,再根据其表现安排职位的管理方式,说明刘备确实具有雄才大略。因为这样的结果,领兵大将有能力,更有忠心。
刘备取了汉中后称汉中王,这时汉中需要一位太守镇守,大家都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认为自己当仁不让。结果刘备派了魏延,这个结果让大家都出乎意料,“一军尽惊”。
以部曲出身的魏延被刘备提拔为重镇汉中太守,可见刘备对魏延的期望,而且刘备更为魏延站台。当着群臣的面,刘备有意问魏延:“今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意思是我给了你如此重任,你怎么做?
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哪里可以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刘备也并不是要魏延谈计划,而是让魏延表态。魏延的表态信心十足:“若曹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的意思,如果曹亲自来,我可以挡住他,如果曹的手下来,我就灭了他。
魏延以这样大的口气对刘备说话,刘备非常高兴。
刘备很清楚魏延的能力,他需要看到的是魏延的信心。魏延的表态,让群臣感受到了他的信心,都“壮其言”。
汉中乃是魏蜀争夺的重镇,而魏延在汉中则像钉子一样,牢牢定住。
数年以后,诸葛亮开始北伐,让魏延往西入陇右,魏延大破雍州刺史郭淮,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征(南、北、东、西)大将军自古都是非常高的头衔,这个职位手握野战精锐部队的军权,而且有调动人财物的全权。魏延是前军师和征西大将军,集文武为一身,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诸葛亮对魏延如此的安排,应该说是给予了非常的信任。因此诸葛亮不可能如传说中那般给魏延穿小鞋。
诸葛亮临死前秘密召集了两拨人开会,第一波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诸葛亮做出了退军计划:
以魏延部为全军断后,而姜维部走在魏延部之前,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姜维即带兵先走。
魏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大将,如果魏延不听人的命令,姜维带兵先走也无可厚非。
第二波是魏延,诸葛亮对魏延是勉励。
诸葛亮对魏延说:“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诸葛亮对魏延的能力不怀疑,只是让他“谨”守卫,而不要逞强,要“慎勿”进攻。
诸葛亮和刘备相反,刘备要听魏延的豪言壮语,而诸葛亮要魏延谨慎。
诸葛亮死后,杨仪在全军,然后让费祎传达诸葛亮生前的命令。这时候魏延表示了反对:“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为什么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表示了两点意见:
1、 诸葛亮死了,我可以率领大军讨伐魏国,不要因为诸葛亮的死而退军;
2、 我不会受杨仪这样的人节制,更不会为他断后。
费祎甩下一句:“我就去回复杨仪了,杨仪是文官,不懂军事,但是他一定不会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之后走了。
费祎走后,魏延细细琢磨后有些后悔,想去追费炜,可是哪里还追得着。魏延又派人去看杨仪军中的情况,回报说大军已经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依次回撤。
魏延大怒,因为他要带军继续北伐,没想到杨仪的撤退。于是,魏延立刻率军先走,并烧毁走过的栈道,报成都说杨仪叛变。
而杨仪也向成都报告说魏延叛变。
魏延军走得很快,他挡住杨仪军去路,并向杨仪军攻击。杨仪的先锋何平出阵对魏延大军大喊:“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意思是诸葛亮刚死,你们怎么就这样做?一番宣传战后,魏延的部下都知道魏延是在违抗诸葛亮的命令,于是都跑了。只剩下魏延和他的几个。
魏延和他的几个又不得不往北向汉中跑,结果被马岱追。
三、魏延并非
对魏延是否的问题,《三国志.魏延传》已经为魏延做了: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仪等。平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意思是魏延最后的行为很单纯,只是要杨仪。而从魏延平时的言论看,他以为诸葛亮死后再没有他有能耐的人,因此很希望担当起之前诸葛亮的角色,并非要。
四、魏延心大、嘴臭,但从未看到诸葛亮不满的记载,而是勉励
自刘备死后,诸葛亮朝纲揽,乃是一位强势的权臣。
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辅政做打算,为此,他除掉了“刚猛”而无法节制的刘备义子刘封,可是并未除魏延。
事实上,在蜀汉后期,魏延的能力和地位无人可以替代。虽然魏延总想着自己那套激进而冒险的战略,而这样的战略又和诸葛亮的谨慎格格不入,可是诸葛亮从未表露出对魏延的不满意。大概因为魏延在刘备面前养成的大口气已经成了习惯,因此诸葛亮见惯不惊。
魏延想和诸葛亮分兵,因为他要学韩信,率领一万兵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到潼关。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就叹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
后来魏延又想带五千军出子午谷打到长安,即是争论千年的“子午谷奇谋”,又被诸葛亮否定。
诸葛亮的否定是有道理的。
因为诸葛亮的责任重大,他担负着蜀国整个国家的兴旺,因此他输不起,他必须谨慎。可是魏延的奇谋风险太大,一旦出事,魏延又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刘备在世时,刘备可以让魏延试错,可是诸葛亮不能。
因此诸葛亮必须控制桀骜不驯的魏延,他对魏延的军权控制得很严,是“制而不许”。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建议总是不被上级领导采纳,多少都会收敛一些,找到原因然后改正。但是魏延总是在背后一番嚼舌。
从人之常情的角度,可以推测诸葛亮知道后肯定不会高兴,但是从来没有表露过对魏延的不满,也没有给魏延穿小鞋的证据。
也许,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关系很微妙,诸葛亮要尽量维持和魏延的关系。诸葛亮对魏延最放心不下的是他逞能向魏国出击,因此,诸葛亮临终前对魏延一再强调,要谨慎防御,不能随意出击。
所以,诸葛亮从来没有对魏延动过心。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心大,嘴臭,但是绝对不会反蜀国。
魏延者是另有其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