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伦理说是怎样的?孟子概括其为哪四种?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一就有了可保证。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孟子指出:“所以谓人皆有不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即是说,人都有“恻隐之心”即诚的同情心理,如见到人的小孩面临落井的危险时,不顾个人的名利而自然想去救助。这是“仁”德的开端;“羞恶之心”,即羞耻感和憎厌人为恶的心理,是“义”德的开端;“辞让之心”,即恭敬尊长的心理,是“礼”德的开端;“是非之心”即分辨是非恶的心理,是“智”德的开端;“是非之心”即分辨是非恶的心理,是“智”德的开端。

  孟子认为,是否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这“四心”即“四端”,是人仁义礼智四德的来源。

image.png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image.png

  孟子提出了性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治者和被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