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父母官分别指的是哪两个 这个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时候父母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古时候,老百姓通常把太守、县令一级的官员叫做父母官。希望他们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治下的百姓,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许。就是现在还流传着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可见父母官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父母官”这个叫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中国古时候,法律还不完备,又处于家天下的时代,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能够碰到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官员,是不多。所以刚开始人们只是把那些公正廉明,为百姓办实事,受百姓拥戴的官员叫做父母官。父母官说的是两个官员,分别是汉代的“召父(召信臣)”和东汉的“杜母(杜诗)”。
据《汉书·循吏传》记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他在治理南阳时,“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成绩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规劝老百姓务农养殖,去末归本,为政勤勉。亲自指导农耕,经常到老百姓地里去手把手教,有时住宿于农家,了解百姓疾苦。在召信臣的努力下,南阳郡的百姓“民得利,蓄积有余”。他的任期内,“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对待百姓像自己的,百姓对待召信臣也像自己的父亲。这是父官的第一次出现。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南阳郡的老百姓又迎来了一位叫杜诗的太守。《后汉书·杜诗传》记载,东汉初年,杜诗从汝南都尉任上升任南阳太守。他治理南阳主要措施有:“省爱民役”,减少百姓的徭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兴修水利,铸造农器,保证百姓的务农需要;“修治陂池,广开土田”,开拓荒地,增加百姓的耕植土地;“诛暴立威”,严厉打击那些欺压百姓的土匪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地主官吏,使老百姓不被欺压,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来增加生产。杜诗任期内,“郡内室殷足”,南阳也被称为“小天府”。老百姓感激杜诗的爱民如子,称他为“杜母”,和召信臣的“召父”相对应,“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南阳百姓感激“召父”、“杜母”,就在南阳给他们立祠纪念。现在南阳还有信臣路和杜诗路。“父母官”就是这么来的,“父母官”这一称呼也就流传开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