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让不满六岁的顺治继位 而不是自己的长子当皇帝呢

  还不知道:皇太极为什么让不满六岁的顺治继位的网友们,

  1643年八月九夜,在毫无征兆下,大清国皇帝皇太极突然去世于清宁宫的南炕上。根据去世时症状,从现代医学看,皇太极应是死于中风,这也与医生为皇太极的诊断是一致的。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的汉子,只是中年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致战马只能驮他行走几十里就再也走不动了。大家都知道,肥胖是中风的重要诱因,所以,皇太极的突然去世在偶然中也是必然的。

  只是,皇太极走得太突然,身后事并没有安排,这使得由谁继位成为一个难题。按照皇太极的阿玛努尔哈赤定下的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不光是大汗的,大汗的弟弟、甚至侄子都有继位权,具体继位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这种贵族共和制,显然是部落联盟时代的遗风。

皇太极为什么让不满六岁的顺治继位 而不是自己的长子当皇帝呢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自然不愿意受贝勒们的掣肘,实际上,伴随着后金的封建化进程,这套贵族共和的制度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后来,皇太极就找机会削弱为首的三大贝勒:阿敏的镶蓝旗被划给了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收为己有,代也被削掉了大贝勒的名号,至此,皇太极实现了大权揽,乾纲断,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既然走向了封建帝制,那就是家天下了,皇帝的继位人选也就不应再由推选产生,而应由皇帝的继位,虽然皇太极在世时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他就是按照家天下的计划,在一步步的推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诞下皇八子后,欣喜若狂的皇太极大赦天下,这明摆着是要立这孩子为皇储。可惜的是,这孩子命薄,不到一岁就夭折了。不管怎么样,由自己的继位而不是由贵族推选,这毫无疑问是皇太极的想法,也是他最终要做到的。

  只不过,皇太极虽然在推进家天下,但毕竟没有就皇储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也没有就皇储立下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皇位继承人仍是贵族推选,不仅皇太极的,皇太极的弟弟也有资格继位,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皇太极治时代,他屡立战功,因此被封为睿亲王。而多尔衮还是正白旗旗主,他的胞弟豫亲王多铎是镶白旗旗主,再加上胞兄英亲王阿济格,这白旗三王成为了一股非常大的势力,对权力的渴望,让拥戴三王之中威望最高的多尔衮继位,成为他们最迫切的诉求。

  直隶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希望皇太极的继位。此时,皇太极共有八个在世,皇长子豪格已是34周岁,而年龄第二大的皇四子叶布舒只有16周岁,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常年南征北战,被封为肃亲王,也有一定威望,所以,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人就密谋拥立豪格为帝。前面所说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其得益于皇太极,自然也站在豪格这边。

皇太极为什么让不满六岁的顺治继位 而不是自己的长子当皇帝呢

  八月十四,大清国的贵族们聚集在崇政殿,推举皇位继位人选。两黄旗为保胜算,已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三王,虽未带兵,但毕竟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的场面倒是见得多了,也就无所畏惧。双方就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争得面红耳赤,会议也陷入了僵局。大家其实也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整个大清就会有乃至内战的可能。也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另有流行说法,此乃多尔衮提议,考虑到福临说郑亲王有拥戴之功,故本文不采用此说法)

  这个提议的妙处在于,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的愿望;而福临还不到六周岁,由多尔衮辅政,则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是对多尔衮的制衡,也可打消两黄旗的顾虑。可以看出,只要立幼子继位,就可实现双方的平衡。但这里还有个问题,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尚有六岁的高塞、十岁的韬塞等幼子,却为何偏偏是不到六岁的福临呢?

皇太极为什么让不满六岁的顺治继位 而不是自己的长子当皇帝呢

  这里就牵扯到血和出身的问题。皇太极对清朝的一大贡献,就是征服了漠南蒙古,而安抚漠南蒙古,满蒙一家亲,是皇太极此后的国策,以至于他的五大福晋,全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正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中,唯一有蒙古血脉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脉,无疑是对之前国策的延续,是对漠南蒙古最好的笼络。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按照的眼光,算是嫡子,由他继位其实也符合汉臣的伦理观。(野史认为多尔衮与庄妃有私情,因此选择福临,本文基于正史写作,故不采用此说)

  所以,由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势力接受,又能笼络各个民族,福临的胜出,其实是一种必然。八月二十六,福临登基,是为顺治皇帝,以后的历史会说明,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