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后宫中的伙食 后宫的妃子们都吃些什么呢
还不知道:清朝后宫的伙食的网友们,
从努尔哈赤再次一女开始,到清军入关,建立清王朝,历经12代君王,宫廷膳食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了很多变化,这一集我们就来看看后宫里的那些吃食吧。
清朝初期
在第一篇我们说到,清朝紫禁城里的“御膳茶房”代表了宫廷御膳的风味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君王们的口味也诸多不同,御膳房提供的美食也有着鲜明的特色。满族早期主要是游牧生活,以渔猎为生,也会采集山货野果,食物的种类较单一,大多为牛、羊、马、以及狍子等各种山珍野味,制品也很多,蔬菜就较少了,烹饪方法也简单,水煮、烧烤居多。
东北部地区寒冷,所以满族很喜欢吃火锅,这样的习惯也一直贯穿了整个清朝。各种甜食、饽饽、蔬菜蘸酱也是满清皇帝后妃们喜欢的美食。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族风味的饮食也随之传入京城,在清朝初期,为了能够笼络汉臣,加强满汉合作,宫廷的筵席通常会根据大臣的民族来区分饮食,同为一场筵席,满族官员上满席,汉族官员上汉席,皆大欢喜。
康乾盛世
随着清王朝逐渐走向强盛,满汉也进一步融合,紫禁城最早是明代的宫廷,明朝迁都北京城时,随迁的厨师中很多来自山东,所以鲁菜在京城相当普遍。到了康熙年间,满汉一家更是成为一项国策,康熙在到山东曲阜祭拜孔子的时候,当地官府就献上了满汉大餐,历史上的康熙对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相当包容,这顿饭甚得康熙的欢心,满汉同席的情况也逐渐盛行,这便是满汉全席的雏形。
到了乾隆年间,这个自视甚高的“十全老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更上一层楼了,不但要有做工精细、口味丰富的美食,还要讲究各种规矩和宏大的排场,乾隆在位时期,曾经六下江南,每次到了富庶的苏杭,都对当地的菜肴赞不绝口,还命御厨编纂菜谱,将苏杭菜引入宫中,无数次举办各种绚丽多姿的盛世华筵,正形成了南北融会、满汉合璧的饮食文化。
乾隆相当注重养生,常吃饭一定要粗细、荤素搭配合宜,既有鱼翅燕窝,也有白菜豆腐这样的家常菜,不过根据史料,乾隆终身都很爱吃的鸭子,晚年每天还少不了一道炒豆芽。干菜鸭子
盛极而衰时期十万雪花银,也架不住乾隆这么造,短暂的盛世之后,乾隆末年还是走了下坡路,由于国库不断亏空,嘉庆及以后的皇帝每餐的定例都在不断减少,由最初的120道菜,降为64道、32道,到了咸丰时期,一度减到24道菜。子虽然与盛世相有些不济,但是年夜饭还是非常丰盛的,吃得好不好另说,关键要吃出其乐融融,更要吃出皇家的气派威严。
菜品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节庆的吉祥菜,如吉祥如意、寿南山等等有彩头的名字;第二种是当年的贡品菜,如熊掌、鹿筋、龙虾等等各地的飞禽走兽珍品;第三种就是御膳房节的例菜点心。年夜菜以满族菜色为主,这个时候的皇亲国戚们聚在一起,也怀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心情,企盼来年的吉祥如意。
这里要特别提出一个道光皇帝,这个资质平庸的帝王最出名的不是战争,而是他的节俭与吝啬,宫里所有的消费都要仔细计算出最低标准,然后从上而下贯彻执行。道光皇帝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后宫嫔妃、王公大臣,都极其寒酸,开个宴席,二十多个人挤在两张桌子边,每个桌子上只有五六道菜,僧多肉少,参加宴会的人都不敢动筷子,生怕两口就吃空了盘子,让皇帝的颜面何在呢?!
积贫积弱的清朝末期
两次战争之后,中国更加孱弱,内忧外患不断,这时候偏偏又添了个败家娘们儿慈禧太后,偏偏这个佛还是个大吃货!不少关于清宫的正史野史里都详细描述了慈禧太后奢靡的生活,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慈禧揽大权,将每餐菜品的定例由原来的24道又恢复到了100多道,即便是点心时间,也要有40、50道菜,这个女人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为了“吃”而生存的。
根据旅美作家裕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的记载,慈禧和历代清朝皇帝一样,也很喜欢吃鸭子,鸭肉、鸭舌、鸭肝、鸭掌等等无所不爱。还有一道西瓜盅,慈禧夏天常吃,将西瓜瓤抠出来,将火腿、丁、龙眼、莲子、松仁、核桃等等酿在西瓜盅里,文火慢炖而成,口感清甜鲜美。慈禧还喜欢吃各种小窝头、京糕条等点心。相慈禧的骄奢逸,活在她阴影下的光绪就悲惨多了,特别是在瀛台被囚禁期间,经常是残羹冷炙,甚至吃不饱肚子,这皇帝当得还不如寻常人家的孩子。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虽然没了慈禧的挟制,但在历史的车轮下,也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蹦跶不了几天了。即便如此,清朝皇帝铺张浪费的吃饭排场却丝毫没有减弱,当皇帝期间自不必说,据溥仪自己的回忆,隆裕太后每餐沿袭了慈禧太后100多道菜的规矩,溥仪每餐30、40道菜也是少不了的。后来退位后,仍然住在紫禁城内,生活费用都有负担,御膳茶房仍然保留着,末代皇帝的伙食标准、吃饭的规矩也丝毫没有什么变化。不同的是,受到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对西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因此专门设立了西膳房,请了西餐厨师,于是每天的餐单上出现了面包、油、牛排、咖啡、冰淇淋、红酒香槟、各种西式糕点等等。
在紫禁城和伪满洲国时期,溥仪还多次举办过西式的酒会,可见对西餐的喜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