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打仗连盔甲都射不穿 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前言

  的发明,起初目的是为了方便狩猎,在原始时期,各类大型凶猛野兽与人类共存,人类外出觅食期间,难免遭受野兽的侵袭。为了能够快速野兽,也为了能更方便的狩猎,原始先民发明了。

  1963年,中国山西朔县峙峪村,在距今约2.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出土实物。

  此后,发展到奴隶和封建,私有制的发展滋生了人类的野心和征服欲,由于自身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之中,成为发明之前不可替代的强有力武器

  也许会有人疑惑:古时候士兵都穿盔甲,箭又射不透,拼命放箭又有什么用?。

image.png

  一、在冷兵器时代,伤力极强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分为近距离搏击和远程射击,前者使用的兵器多为矛、枪等,而远程射击一般使用和。

  弓属于抛射兵器,由弓臂和弓弦构成,弓臂的弹性和弓弦的柔韧可以让弓弯曲到一定程度,拉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蓄力的过程,当力量在一瞬间释放,弓弦上的箭便射向远处的目标,非常实用,且伤力极大。

  的使用,使攻击时双方拉开一定距离,无论是在捕获猎物还是应用于军事,都能够更好地保证自身安全,因此极为受重视。

  属于伤性武器,结合人的体力和弓的弹力,力量在拉弦的过程中积蓄,瞬间爆发将箭射出,故射程远、射速快、伤力强、命中率高。

  《易·系辞》所载:“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起初的制作简单,用单片的木材或竹材制成,仅仅用削尖了的木棍或是竹竿作箭,且发射速度快,重量轻,易携带,但也正因如此,蓄力较差,射程不远,威力也小。

  后对进行改进,在商晚期便已使用双曲复合弓,到东周便有了成熟的制造技术,选材也极为严格,“取六材(
干、角、筋、胶、丝、漆)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因为是依人的臂力进行发射,使用者需进行大量训练,以达到实战中的快、准。的射程约有米,射击间隔时间短,因此在战争中应用广泛。

image.png

  的制造源于,由弩臂、、弓弦和弩机构成,相较于结构更加复杂。

  《孙膑兵法·势备》云:“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于百步之外”,

  的使用不同于,主要依自身的机械力将箭射出,因此对使用者没有过高的要求。

  的射程是的一倍左右,伤力和命中率也高出很多,据史载,弩可贯穿两层铁甲,是非常厉害的远距离伤性武器。其不足之处在于,与相,填装时间较长,射击间隔时间长。

  《汉书·地理志》云:“汉兵器以弩为尚。”

  “习弩”是训练士兵的重要科目,弩兵“材官”是军队作战的主力部队。

  汉代对铜弩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弩机的精准度和稳固性,在弩机的望山上增设刻度,这与现代步枪瞄准装置的表尺有异曲同工之妙,射手通过刻度将视线聚焦到箭簇前端再瞄准目标,有效的提高了命中率。

  《六韬·军用》记载,军队中的弩装备,在战国时便已占到五分之三的重,至汉代,军队大量地装备了一石、二石、三石至十石的弩。为了改弩箭的射速,军队通常采用几对士兵轮番射击的方法,加之协同作战的战术策略,成为战场上强有力武器。

  强弩步兵在战场上具有射程、精准度的优势,且伤力强,即便是披重甲的骑兵,也难以抵挡强弩的强势进攻。

image.png

  二、甲胄的保护只是局部,并不周密

  由于影视剧中对战争场面的夸大与美化,使观众对甲胄产生一些误解,认为甲胄是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刀枪不入,但是在战场上使用起来并非如此。

  甲,是指防护身体的甲衣,胄,则是指头部护具。商代及西周时期,将甲制成前搭状,用系带的方式将其固定,主要防护前位;而胄则带有装饰性,主要防护头顶部,未对面部和颈部进行全面保护。

  到了秦汉时期,才注重甲、胄之间的连接,通过特殊形状的甲片进行过渡,达到对头部的保护。

  《周礼·司弓矢》记载:“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堪质者。”

  的最初使用便是针对皮甲,为了行动方便,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不会全身穿戴防护周密的重甲,所以仍然避免不了被射。

  再者,实际上由于技术、制作原料以及等级的,甲胄的穿戴在东周时期便已形成体系,有一定的等级差别。观察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可知,不是所有士兵都能够穿上制作精良,防护周密的铠甲。

  甲胄制作工艺繁琐,甲片成型之后,需要在甲片上开凿小孔,然后用编缀,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的甲片层层叠加,使甲片上下左右连接到一起,甲胄的制作要消耗不少人力物力。

  因此,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所穿的盔甲,仅仅能做到简单的防护,如明朝的棉甲、和布面甲等,多为普通士兵穿戴,只是能够做到不被流矢伤及直接毙命,并不会凭借甲胄的保护而刀枪不入。

  并且,因为力的惯性,即便是没有被箭直击要害,被击中的士兵也会因为强烈的撞击削弱战斗力。

image.png

  三、大规模发射的作用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的使用,对人类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弓是古时候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董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射程远,命中率高,伤力强,针对无甲和披轻甲的轻骑兵,是很有效的远程射武器。

  “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弩机)发之,远者千余步”。

  一般体型较大,不适合长途行军作战,因此,一般都是用于守城。

  中最有名的便是床子弩,体型巨大,最远射程可达1500米。床子弩因体型巨大已不适合单兵作,需要几人合力才能将长达一米的巨大的弩箭射出。

  在宋辽澶州大战中,辽军元帅萧挞凛便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三弓床弩的齐射伏击,一箭中额,射落马下,当场死亡。

  足以见得,在平原作战或者守城时,可以作为有效射武器,即便敌军穿上盔甲,仍然避免不了弩箭带来的巨大的撞击,从而打乱敌方行军方阵,打击敌军士气及战斗力。

  此外,因为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即便是盔甲的防护作用好,被射到部位,即使没有当场毙命,也会因为伤口感染造成死亡。

image.png

  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在邙山大战中,与北齐落雕都督斛律光对射,不幸被射中额头。王雄将军没有当场毙命,但伤势严重失去战斗力,最后着战马才回到阵营。因为年事已高,加之伤在额头,伤势过重,当晚便因伤口感染和流血过多而死。

  再如三国时期的魏国将领张郃,便是在木门被弩箭射中右膝,留下隐患后因此身亡。

  那若是敌方的盔甲质量确实好不易直接毙命,或是人家身体强壮不易因为受伤感染死亡呢?

  如北周将军田弘,作战勇猛,数次被射破骨头,但田将军身强体壮,每次都能恢复的很好继续领兵作战。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老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能够完美敌,便想到了在箭头上涂的方法!

  据《后汉书·耿恭传》记载:“恭乘城搏战,以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耿恭将涂于箭上,使得中箭的匈奴伤口溃烂,造成匈奴大面积伤亡。

  四、败军丢盔弃甲时可用于追击

  射箭不仅可用于阵前扰乱敌军阵法,也可用于战后追击。

  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由此可知,当战事失败后,为了能够更快的逃命,士兵会脱下繁重的战服,甚至连兵器都会丢掉,面对毫无保护慌忙逃窜的敌军,箭矢能发挥最大威力射敌军。

image.png

  结语

  因此,并不是箭在战争中没有用,而是我们对其有太多误解。在冷兵器时代,和一轻一重,各有千秋,可谓是强有力的敌武器。

  正是因为有兵器无可拟的优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为兵家所重视,在传教育中,“射”在六艺中处于重要地位,文化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体育形式,这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弘扬中国优秀传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兵器史稿》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