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么大古时候是如何防火的?现代和古时候的防火手段有什么不同?
故宫这么大古时候是如何防火的?现代和古时候的防火手段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非常容易起火,电视剧里经常就有一处燃烧导致房屋也被烧起来的情节,而故宫建筑的结构其实也是如此,防火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毕竟也是明清皇家的居住地。那么,那样大的一个故宫,究竟应该如何防火?现代的防火手段和古时候又有什么不同呢?
如今的故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红”博物馆,有众多珍贵文物,各式精彩展览,接地气之余还卖得一手好萌。在很多人眼中,正是单霁翔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古老的故宫变了样。
白色上衣、深色裤子……24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单霁翔,穿着依然朴素整洁。今天,他现身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分享故宫成为“网红”背后的故事。
前段时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是热门话题。回顾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火、巴黎院大火造成的严重后果,单霁翔感叹:故宫博物院有1200栋木结构古建筑,防火任务无疑非常艰巨。
“今天故宫博物院建了五个中控室,里面有65面大屏幕,连接3300个高清晰摄像头。我们还加大高压消防栓的合理布局,提升防雷设施,研发新型消防装备。”单霁翔透露,员要演习。而且机器人也要演习:一旦发生火情会迅速冲入火场,把明火先灭掉。
只有这样强大的消防力量,才能确保万一发生火情时可以及时扑救。单霁翔说,预防性保护更为重要,“我们进行了为时三年的环境大清理、大整治,室内10项内容,室外12项内容”。
首先是散落在各个房间的文物,如器物座、象牙等,经过一番努力,55000件散落在各个房间的文物被妥收。很多屋子炕上堆着的褥子、毯子熏蒸除菌后,进入了织绣库房。
室外清理更复杂。两个星期全员参加的大扫除过后,树枝、杂物等火灾隐患被排除。故宫屋顶上的杂是个很叫人头痛的问题,它会导致瓦拱松动,雨水灌进去的话可能令梁架糟朽。
“所以必须得把瓦揭开,把根拿出来,把古建筑修好,把缝抹严不叫籽再进去,这样一干干了两年,我们终于可以对宣布,故宫博物院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单霁翔说。
故宫的“去商业化”是一个重要环节,单霁翔说,过去观众参观基本都走中轴线,结果被认为有商机,太和门里也是商店,乾清门也是商店,商业氛围太浓,“我们把它拆了。今天大家再站在隆宗门看四周,没有任何商业设施影响壮美的古建筑。
按一般参观顺序来说,走到御花园时行程接近尾声,以前这附近卖汉堡、烤肠等,人们买来后就站着吃。单霁翔做了一个有趣的喻:一到中午,整个御花园就是个“大食堂”,还怎么体会古典园林的意境?
“我们把这些食品移到两侧,建立观众服务中心,叫观众有尊严地休息。”单霁翔说,清理中花费力气最大的是拆除几十年来在故宫积累下的135栋临时建筑,包括最危险的59栋彩钢房。一番整治,南大库成了家具馆,南三所露出了本来面貌。
拔也好,做平1750个井盖也罢,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如果不坚持,就很难实现最终的质变。单霁翔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使人们再到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
在提升环境的同时,是把古建筑修好,才能实现开放区域的扩大。单霁翔回忆,郑欣淼院长刚上任时,就启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下决心要用18年的时间把故宫1200多古建筑全部都修好。
“建福宫花园曾被一把大火烧掉。后来经国家批准,今天把它修复了。”曾被有关部门借走办展览的大高玄殿,故宫收回来后也对其进行修缮。单霁翔幽默地开始“打广告”,“今天它即将修好,欢迎大家参观”。
参观的舒适度提升、开放区域扩大,观众不断增加。2015年,由石渠宝笈特展的举办,还出现“故宫跑”的文化现象。以至于当时有位老先生跟单霁翔抱怨:故宫怎么搞的?办个展览怎么像运动会一样?
“我赶快承认错误,说我们好好办运动会。”于是,故宫方面连夜做了20个牌子、1000个胸牌,发给排队的观众,按顺序进场。单霁翔笑着说,“后来我听说全世界的博物馆举办展览,有入场式的只有故宫博物院”。
但观众实在太多,一直排到了晚上。晚上八点,单霁翔去看望观众,发现大家渴了,赶紧让工作人员烧好茶水递上去;到了夜里十二点,观众喊饿,他又带着工作人员给观众送上了方便面。等最后一位观众走出展馆,天都快亮了。
从这件事中,单霁翔发现,不能再把99%的文物在库房里,“人民群众有强烈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故宫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到现在已经开放到80%,很多过去“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的地方,今天变成了展区展馆。
“当我们的文物得不到保护时是没有尊严的。只有它们得到修复,面对观众时才会光彩照人。”单霁翔说,2014年,全院下定决心要叫紫禁城在建成600年之时,收180多万件文物都必须神采奕奕,“这是这些年我们奋斗的最重要的工作”。
在所有故宫人的努力下,端门成为“数字博物馆”,畅音阁被修好了,重新演出中国传戏曲……接地气的故宫获得观众的喜欢,变成名副其实的“网红”。
单霁翔慢慢摸索到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长期以来我们把文物保护视为部门的、行业的、系的工作。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和责任,只有把文物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交给亿万民众共同守护,文物才能正获得安全。
“过去我们开放30%区域的时候,会有名员工拉网式的清场。今天开放80%的区域,会有700多名员工拉网式清场。每一个角落都要细心检查完毕。强大的安全防范新系全部启动,整个夜间就会安全。”单霁翔说。
早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一时,很多人惦记着到故宫修文物。单霁翔透露,今年招88名新员工,4万多人报名,“我们开放了故宫文物医院,让大家看看我们200名文物医生在做什么”。
他希望,不断扩大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而一个好的博物馆,不是建一个高大的馆舍再开放,而是要做到深挖自身文化资源等,成为一个人们走进以后不愿意回去,回去以后还要再来的博物馆。
防火是文物保护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种防火器材应准备齐全,同时还要保证消防用水。前段时间巴黎院的遭遇也是引起我国民众对于故宫防火的重视,很多朋友都呼吁故宫一定要做好防火措施,以防酿成悲剧。毕竟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的宫殿群,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尽全力保护好这一瑰宝。当然,故宫在现代做防火措施很到位,有监控和,其中更是安装消防喷头,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
在没有现代先进的防火措施的情况下,故宫在古时候是怎么防火?
毕竟古时候技术没有现代科技先进,我们故宫也是在明清两朝前前后后遭遇2百多次火灾,到底是怎么处理这一危机的呢?
其实建造工匠早就想好了,故宫前挖了护城河,引水入宫,这一条人工挖凿的小河,解决宫内用水问题,同时还兼顾消防用水作用,另外整个故宫之中还有很多水井,这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防火措施还是较完。
除了挖河凿井之外,故宫防火还依门口这种“神器”,一般人都会忽视的东西,这就是故宫各个宫门口摆放的大水缸,这些金属制的大水缸,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装满清水,一旦有一个宫殿发生火灾就能及时灭火,不用舍近求远跑到宫外取水,这种神器在阻止火情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灭火人员直接在门口取水破灭就好,及时有充裕水源扑灭火灾。
可惜后来这些水缸都被八国联军了,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进入故宫之时,一度烧抢掠,就连门口这些装水用的大水缸也不例外,毕竟故宫之中没有一样是不值钱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这些水缸的造价也不菲,八国联军带不走的就直接刮走,将这些外表的黄金都刮掉,因此我们看到故宫这些水缸都是伤痕累累,这全都是八国联军用刀刮出来的。
现在故宫防火已经不单单依大水缸和护城河,消防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有消防官兵驻扎在故宫之中,他们对于整个故宫的地形和路线非常熟悉,发生火情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而且为了让故宫不出现一点点发生危险的可能,院长连故宫火锅都禁止了,因此48年来故宫从未发生过重大火情。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