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秀才到底是什么身份 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呢
俗语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提起秀才,我们总会想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读书人,不过,秀才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其实,秀才起初跟读书人没有多大关系,它是指“才之秀者”,即特别有才能的人。《管子·小匡》载:“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也有相关记载:“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这里的秀才,都是指优异之才,跟其本身的学历和身份没有关系,与现在的“人才”意思接近。
秀才被赋予身份,是在汉朝以后。汉朝将秀才和孝廉并举,不过由于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当中有“秀”字,故改称为“茂才”。唐宋年间,凡是参加科举考试者,都被称为秀才,秀才逐渐代指读书人。在元明时期,人们常用秀才来称呼读书人,元·乔吉《新水令·闺丽》曲:“我是箇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娇娃。”
明清以后,秀才专门指府学、县学的生员,而且必须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才能得到这样的称呼,不读四书五经会被视为离经叛道,即使饱读诗书,但依旧没有秀才的名分。
关于秀才的学历,其实要分朝代来看。在唐宋以前,秀才只是指人才,并不仅限于饱读诗书之人。唐宋以后,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取得秀才的头衔,无需经过考试。不过这也使得宋朝的秀才头衔极其廉价,对于科举进士、进入仕途没有多大的帮助。而到了明清以后,秀才才正地与“学历”挂钩,必须通过数次考试才可以获得这个头衔。古时候的科举制度与现在不同,不过如果非要对照的话,明清时期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
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的学历,他们往往是饱读诗书者,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这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句话的由来。在明清时期,想要做官必须考中举人,而想要参加乡试中举,就必须有秀才的身份,所以说秀才就相当于古时候做官的敲门砖,至关重要。
古时候封建王朝非常重视科举,秀才也享有很多特权,如最高等的秀才可以领到官府补贴的粮食和钱财,相当于现在的奖学金。而的秀才也可以享受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的特权,他们在公堂上面对县老甚至可以不用下跪,其家人也可以免除徭役。
不过,尽管有这一系列特权,但由于科举漫长,考试竞争激烈,很多人三四十岁可能还是一位秀才,所以“穷秀才”依旧不在少数,而这也是“穷酸秀才”的由来。总的来说,秀才介于官和民中间,他们既享有少量特权,又没有实权和官身。这是在古时候科举制下,诞生的特身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