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一计,为什么世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诸葛亮和司马懿,临死前各留一计,为何世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出师一表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因其忠义无双,为蜀汉鞠躬尽瘁,被后人誉为人臣的楷模。
刘备从三顾茅庐到坐拥半壁江山,风光的背后,离不开诸葛亮精心辅助。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匡扶汉室的决心,更让后人叹服。
《新三国》剧照
司马懿被后人誉为:三国经济士,四朝经济臣。
他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又长途跋涉平定辽东,可以说没有司马懿就没有曹魏后期江山。
诸葛亮与司马懿同为治世能臣,死前也都曾为自己的后事,立下遗言,留下最后一个计策。
然而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计策更是技高一筹,这究竟是为何?
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诸葛亮死前遗言,最后一计。诸葛亮由于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终于在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死前诸葛亮安排好撤军计划,以及对后期蜀汉官员任用简单说明之后,便对自己的后事做了简要的安排。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大概是说,诸葛亮让后人把自己安葬在定军山,依山掘墓,墓穴只须容得下棺即可,安葬之时,穿戴平时的衣服,不需要什么金银器物。
因此可见,诸葛亮是想一切从简,不慕名利。
而民间更有传言:诸葛亮死前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
话说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安排身后事,为了不让后人知道自己的墓地所在。
便让刘禅吩咐四名关西壮汉,抬着自己的棺材往南走,绳断之时,方可就地下葬。
四人按照吩咐,几天几夜没有休息,更不知道走了多远。
但四人都已饥渴难耐,体力不支,而绳子几乎毫发无损。于是四人便商议将绳子隔断,回去给刘禅复命。
而刘禅却看出了端倪,认为绳子不会断那么快,经过严刑逼供,得知消息。于是刘禅将四人全部斩首,这样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墓地的所在。
《新三国》剧照
其次分析司马懿死前最后一计。
司马懿也是治世能臣,但在死前,却留下遗命:让子孙把自己葬在首阳山,不起坟墓,不种树木,不修陵园。
下葬之时穿戴平时的衣服,不需要金银器物。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司马懿要求后人不得与他合葬。
显而易见,司马懿正是让后人找不到其墓地所在,究其原因,是由于司马懿诛了太多曹氏宗亲,他并不能确定司马氏最终是否能够掌权。
再加上当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起,也是保护自己墓地的最好办法。
而正是他这个计策,让其在死后安静的躺了一千多年。《晋书》曾这样记载:
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葬,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
《新三国》剧照
再次分析为何诸葛亮最后一计更为高明。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最后一计中,都希望不暴露自己的墓地,却也同时达到了目的。
至今为止,两人的墓地的确切位置,仍未被发现。
然而为何诸葛亮的计策却技高一筹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从《三国志》遗命上讲,诸葛亮是淡薄利,赢得生前身后名。
诸葛亮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其恪尽职守的一生,鞠躬尽瘁的精神,两袖清风,不为子孙后代,这些都被后人顶礼膜拜。
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清官。
而三国志有关于他安排后事的记载,更显其忠义之心,廉洁之志,不慕名利,这也让他流芳千古。
司马懿最后一计,却是吩咐自己的子孙,加上诛了太多曹氏宗亲,有点不得不为的意思。
司马氏却也最终窃取了曹魏江山,建立晋朝。因此司马懿虽有两袖清风之志,并没有流芳千古。
其二从民间传说上讲,诸葛亮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这确实技高一筹。
诸葛亮要求四个陌生人抬棺,却已经料定,绳子不会断。四人会犯错,而被刘禅斩,这样就可以隐自己的葬身之地。
他在众人目送下离开,却到不到葬身之处。
这样环环相扣的计策,也只有诸葛亮能想的出来,刘禅更是配合的好,可以说天衣无缝。
而司马懿是吩咐自己的后人,如何去安葬自己,并且要求后人不得合葬,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万一后人没有听从安排,计策就会失败。
因此个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