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征服一个国家之后又换一个 为什么铁木会这么喜欢打仗呢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铁木,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从公元1211年到公元1219年,蒙古汗国金国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八年战争。

  后世读者在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铁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的失误也很明显嘛,蒙古汗国的短板也没能被改嘛。

  要是铁木如何如何,金国早就凉啦,看来这原人的头脑还是不行啊。如果换成XXX,恐怕金国早就凉了。

  胜利者蒙古汗国都是这幅德性,那么失败者金国自然更差。换言之,就是随便一个中学生穿越过去,都能拯救他们。

  这是事实吗?当然不是。如果用这种眼光看历史,那也只能满足一下自己那廉价的优越感而已。

蒙古征服一个国家之后又换一个 为什么铁木会这么喜欢打仗呢

  由于传史书写得云遮雾罩,所以我们很难完全还原八年蒙金战争的全过程,以至于我们也很难理解双方所面临的困境。

  当一个国家决定打劫另一个国家的时候,制约因素往往较少:只要你的军队能打又能跑,这事基本就能办成。

  当一个国家决定征服另一个国家的之后,制约因素就太多了:、经济、军事、民生、国际背景和派系矛盾等多重因素同时作用,脑子稍微差一点的人根本理不顺。

  蒙古汗国的军队的确很强,但蒙古人口太少。如果蒙古汗国只是单纯的能打,他们又能打多少人呢?

  大家都是人,谁也没有基因变异,你有一百万人口,我有一千万人口,我十个人拼你一个人,不说把你拼死,至少拼掉你一半人吧?

  你用剩下的五十万去征服另外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大国,还有多少胜算呢?

  只要大家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自然应该得出一个结论:蒙古汗国的胜利,绝不单单是军事上的胜利。蒙古汗国的困境,更不单单是军事上的困境。

  任何一场战争,只要我们愿意看看它的详细记录,立刻就会明白:双方帅都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资格,哪有机会率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呢?

  就算大军帅是身居高位的无能二代,他的助手们肯定也是有着足够资历和能力的人,谁都不可能拿这么大的家当扔给无能二代玩过家家。

  稍微上点台面的“坑”桥段,也是某二代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而不是某二代突然脑残败光家业。毕竟二代可以脑残,一代却不脑残,在一切可控的范围内,一代绝不会任由二代胡作非为。

蒙古征服一个国家之后又换一个 为什么铁木会这么喜欢打仗呢

  当我们习惯性地听从主流意见,认为铁木在某个时刻做出错误决断的时候,应该首先想一想:铁木身边有那么多一流人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说,蒙古汗国为何不全力经营被他们打下来的地区呢?不是因为铁木缺乏战略眼光,更不是铁木不理解农耕文明的价值,而是他的掣肘实在太多。

  蒙古汗国最初没有全面经营这些地区,是因为蒙古人口太少,凭借这点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叛徒合作,蒙古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治。

  明白症结所在,自然要想办法解决,所以铁木在征伐金国的同时,一直做出虚怀若谷的样子,只要有人愿意投,他全部接纳。

  在这种背景下,石抹明安、刘伯林和郭宝玉等叛徒先后投,帮了铁木很大的忙。

  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个人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这些叛徒或许可以帮助铁木建立有效的治,却无法扩大这个规模。

  迫于无奈,铁木只得退而求其次:只要愿意脱离金国的治,蒙古汗国就承认他的自主性,愿意帮助他建立一个新政权。

蒙古征服一个国家之后又换一个 为什么铁木会这么喜欢打仗呢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铁木兵力不够,他为什么不集中火力攻略重点地区呢?

  其实铁木就是这么做的,他打东京和中都的目的就在于此。可随着局势的进展,他发现这样做同样于事无补。

  人口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导致蒙古汗国的常备军数量有限。金国虽然被打得一败再败,但只要蒙古军队据守城池,主动放弃主动性,那么金国就有机会反败为胜。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蒙古汗国只占据三五座城池,也会让他们的兵力变得分散,进而变得捉襟见肘。

  更重要的是:就算占据三五座城池,也覆盖不了多大的地方。

  就拿今天的河北省来举例,想在河北全省获得稳固的治,需要占据多少城池呢?少说也要十来座吧。

  用十万军队占据一个河北省,简单吗?一点都不简单。更何况,这还是蒙古汗国的全部家当。把军队都堆在河北省,地方怎么办呢?

  高机动性的部队只适合打游击,而打游击的部队绝不敢大规模占据城池,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再者,蒙古汗国的敌人绝不单单是金国一家,在它周边还有西夏和西辽,在原世界内部同样有不少铁木的反对派在蛰伏。

  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正在西辽混得风生水起,很多原世界的残余势力都汇聚在屈出律的身边。如果铁木被金国拖入泥淖,屈出律趁势回来怎么办呢?

  屈出律所代表的一股势力可并不弱,就在铁木征伐金国的同年(公元1211年),屈出律甚至把西辽的皇室赶,自己成为了西辽的国王。如果手里没点硬实力,屈出律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

  直到公元1218年,也就是铁木结束对金国战争的前一年,屈出律才被铁木干掉。到这一年,铁木已经称汗十二年了。

  铁木为什么这么晚才决定对屈出律动手呢?不是他心胸宽广,更不是他仁慈,而是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东部对金国作战,不敢轻易挑起西部国际争端。

  屈出律先是占据西辽,后又与更西方的花剌子模眉来眼去,恰好铁木已经决定暂时放弃东线攻势,打算西征花剌子模,这才动手收拾屈出律。

蒙古征服一个国家之后又换一个 为什么铁木会这么喜欢打仗呢

  除了西边的屈出律之外,北边同样不安宁。公元1217年,蒙古开国四杰之一的博尔忽战死,死在了平定北部叛乱的过程中。

  在分封功臣之后,像博尔忽这种级别的将军完全可以坐镇指挥,用不着亲临一线拼。可就是博尔忽这种级别的将军,居然都死在了北部边境,可见当地的叛乱规模一定不会小。

  从公元1205年到公元1209年,西夏在短短五年时间被蒙古汗国击败四次,那满地鲜血的样子是惨不睹。最终迫于无奈,只得成为蒙古汗国的属国。

  就在铁木打服金国,干掉屈出律,平定北部边境并准备西征的时候,他派使者去西夏,希望西夏派兵协助他西征。

  西夏对此的回应也很简单:不去。

  不但不去,还写信挖苦铁木:花剌子模这么强,我们一起去也就和他们打个平手,我要是不出马,你只能被花剌子模欺负。既然如此,嘛要听你的命令呢?

  看到没有,作为属国居然敢这样说话,西夏的胆子怎么这么肥呢?

  但仔细一想,却也非常合理:蒙古汗国最强大的威慑力量,就是那一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

  铁木马上要跟花剌子模开战,他还有功夫搭理西夏吗?自然是没有的。既然铁木根本不敢同时开罪两个国家,那我西夏为啥还要给你卖命?

  有本事,你来打我啊!

  铁木接到西夏的回信之后,自然是气得直发狂,但他也没办法,因为他确实不具备双线作战的实力。

  花剌子模的威胁无法忽视,西夏却只是疥癣之疾。既然如此,那我还是先收拾花剌子模,再想办法对付西夏吧!

  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大吃一惊:不是说铁木所向无敌吗?他居然也陷入过如此窘迫的境地?

  这就是客观环境的重要性。千万不要以为铁木是天神下凡,他也是凡胎,一样做不出“无米之炊”。

  铁木非常清楚:自己拿得出手的就这一支骑兵部队,打完就没了。所以从名义上讲,铁木和金国打了八年。可实际上,这八年也只是间歇性地开战。

  铁木在取得一定战果之后,立刻会率军退回原进行休整。他这种做法就是向邻国表示:我拥有一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现在我只打金国,希望你们别给我惹事。如果你们敢趁我国内空虚之际来偷袭,那我一定会立刻发动报复性攻击。

  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啥也捞不到,只是给金国解了套。

  从表面看,铁木打了东边打西边,是威风无。实际上,他只能这样疲于奔命,因为他哪个国家都灭不掉。

  虽然此时的蒙古汗国并不算太强大,但铁木这种突袭式的攻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削弱强敌(主要是金国)对自己的威胁。

  我灭不掉你,但我可以慢慢削弱你,同时壮大自己。等我们双方实力基本对等的时候,我再一鼓作气干掉你。

  这大概就是铁木的策略,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太好的选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