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朝代设有两京制度?明朝的两京制度管理方式怎么样?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哪些朝代设有两京制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朝代实施两京制,顾名思义就是设立两个京城,当然两个京城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像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是辅都性质,而长安属于正都位置,所以两京制度也叫陪都制度。
说起实施两京制的朝代,明朝的两京制度相对朝代来说最为特殊,因为留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机构,可以说有着两个朝廷机构,那么拥有完整中央机构的南京在明朝276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南北二京没有起过冲突吗,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定都于金陵也就是南京。当时朱元璋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可以视为明初的两京制。不过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撤销了汴梁的北京封号,所以说明初的两京制并没有确立。
到了明成祖朱棣起靖难之役登基为帝以后,他先是将自己的根基之地北平改名为北京,后来迁都于北京,至此明朝确定了两京制的格局。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和南京的地位都有些尴尬,北京是一直被称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而南京身为名义上的都城,却自明成祖以后就没有皇帝回去长时间驻扎办公。也就是明成祖的明仁宗在位时期想迁回南京,不过这位仁宗皇帝在位仅仅十个月而已,所以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就驾崩了。
直到明英宗正六年,明英宗通过颁诏的形式,确定了北京的正都位置和南京的留都位置。从此北京各衙署去“行在”二字,南京各衙署加“南京”二字,意味着明朝两京制度的最终确立。
因为南京是明初的都城,加之各种原因,所以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机构。南京和北京一般,设有完整的六部班子,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
可以说留都南京的中央机构,就是明朝朝廷的备份。
那么这两套的中央机构有何不同呢,认来说南京的中央机构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毕竟皇帝在北京,因此正的决策权出自北京的中央机构。而南京没有皇帝这个主心骨,所谓的中央机构也名不符实。所以就实权来说,北京有决策权,南京没有,权力划分很清楚,因此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冲突。
南京的中央机构主要管理是南直隶的相应事务,也不能说没有实权,但相于北京,肯定是远远不如。
正因为如此,所以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职,很是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之为“吏隐”。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的中央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养老机构。还有就是争失败的官员,往往看似是平级调动到南京,实则是贬到了南京。
所以说明朝留都南京自中后期开始,说白了主要是起到了养老和安置被贬官员两个作用。
当时在留都南京最具有实权的分别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提督南京军务勋臣。这三方中兵部尚书代表了中央机构,代表了宦官势力,勋臣则是代表了明朝开国元勋的后裔团体。
到了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以身殉国以后,当时南方半壁江山还处于明朝控制之下,留都南京更是有着完整的中央机构,按理说可以起到很好作用,不说复兴明朝,但守住半壁江山还是没问题的。
但历经276年的明王朝早已自上而下的腐朽至极,北京沦陷以后,南京庞大的官僚机构并没有第一时间确立皇帝,而是陷入内乱之中,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跳过距帝血缘最近的福王,非要立潞王。
而首席大臣兵部尚书史可法则是犹豫不决,既倾向于东林,又认为按照继承顺序要迎立福王。
最后福王是无奈之下寻求江北三镇的支持,才得以继承皇位,是为弘光帝。但如此一闹,明末本来就军阀化严重,弘光帝又由武将拥立,使得当时武将飞扬跋扈,不遵朝廷命令,所以南明弘光朝一开始的矛盾重重,问题多多,最后勉强坚持不到一年,清军南下便轻轻松松将其攻破。
所以说到了王朝末世,帝国内部其实已经是从上到下已是腐朽至极。诸如明朝留都南京,拥有完整的中央机构,本可以在帝国覆灭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结果因为内部斗争,一开始就是矛盾重重,因此并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