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北伐为何会失败?背后的相是什么?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众所周知,诸葛亮曾经在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这七年时间内多次出祁山攻打魏国,但是最终没能够摆脱失败的命运,而诸葛亮最终也因积劳成疾,长叹天命难违死于五丈原。当“三国迷”看到这里的时候,相信许多人对于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抱有很大的遗憾,因为在他们眼里认为诸葛亮代表的蜀汉才是“正义”的一方,而曹魏政权却是反面的人物。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天意难违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蜀国的国力和物力根本支撑不起长期对魏国的战争。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占据一州之地,而魏国却占据着北方最肥沃的四州土地,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面都远远超过贫瘠的四川盆地。同时刘备讨伐东吴失败后蜀汉陷入了最艰难的时刻(元气大伤),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曾写到“益州疲弊”,由此看来诸葛亮在蜀汉元气大伤后不选择休养生息,而是七年之内六次出祁山率兵攻打魏国,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一无所获。
其次蜀汉的地理环境无法支撑诸葛亮攻打魏国,在当时魏国已经稳固了北方的四州之地,而蜀汉也已经丢失了东部进攻曹魏的跳板(荆州),只能够从西部的陈仓小道、子午谷、斜谷出兵。这样崎岖的路线不仅出兵较困难、时间拖的长,而且后勤的辎重、补给等也会产生巨大的困难,所以说诸葛亮六次出祁山每次都是因为粮道不畅而退兵防守。
最后蜀汉的人口和百姓的压力支撑不起长期的战争,《隆中对》中曾写到“西川和益州为富庶之地”,而在些《出师表》时却用“益州疲弊”来形容,可见在刘备治下的四川百姓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据计刘禅向邓艾投降后,邓艾曾经对蜀国的人口进行过计,蜀汉的人口大约有九十四万左右,而诸葛亮手中却拥有着十多万的兵马,平均每9个人就要供养一个士兵(包括老人和小孩),由此看来这样的生活压力是由多大,没有民心的支持自然是赢不了战争的。
从以上三点来看,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方面来看诸葛亮都是不占优势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