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装是怎么演变成旗袍的?旗袍的演变顺带的是思想的转变!
旗装是怎么演变成旗袍的?旗袍的演变顺带的是思想的转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对于旗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一些重大场合中,经常能够看到女性穿旗袍的场景。旗袍分为很多类型,充分显示了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旗袍的前身是清朝满族人的旗装,而且只能满族人使用,属于一种象征。从旗装到旗袍,中国女性的服饰经过了3次巨大变化。那么,旗装如何演变成为现代样式的旗袍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聊一聊旗装的起源。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而后金政权是东北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后金政权建立的初期,由于主要忙于作战,根本没有成体系的服饰制度。即使是最高治者的努尔哈赤,也并不注重服饰建设、皇太极上台以后,并不甘心仅仅成为一个游牧政权的大汗,而是渴望成为大一王朝的皇帝。在这一大背景之下,皇太极一方面继续发动战争,另一方面开始借鉴明朝各方面的经验。
包括服饰文化,也被后金政权所接纳。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了大清王朝。从这一时期开始,清朝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女性所穿的旗装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女性,旗装的颜色、用料、花纹等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但基本样式是相同的。起初的旗装都没有刺绣,服饰非常的素气。
清朝入关以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融入了清朝的服饰体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清朝满族女性的旗装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刺绣图案,例如龙凤呈祥图、喜鹊登梅图、凤穿牡丹图、龙飞凤舞图、鹤鹿同春图等等。此外,为了体现身份等级,对于清朝贵族们来说,旗装的制作非常讲究。出现了“十八镶”的说法,一件旗袍的制作时间可能需要一两个月。与此同时,旗装也是满族人的象征,严禁民族的群众使用。
张爱玲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了这一点:“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各不相犯。”其实,由于文化的影响,清朝贵族女性也需要接受传的教育,讲究“三从四德。”在穿衣打扮上,非常注重女性的容貌。身体不能裸露,甚至连脖子都不能露出来。因为,旗装中出现了很多立领盘扣的样式。
对于这样的情况,张爱玲在作品中调侃道:“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项圈一般,逼得女人们伸长了脖子。”由此可见,清朝满族女性们对于传旗装的各种束缚意见很大。但是由于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清朝的治需要,女性的服装长期得不到改变。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女性服饰迅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
最初期的旗袍开始出现,起初的旗装非常宽大,根本无法体现身材,而且旗装必须搭配下裤。旗袍虽然起源于旗装,但进行了大量的改进,首先是开始收腰、提臀,体现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旗袍开始出现高开叉,女性开始穿,而不是长裤。旗袍从出现到普及的速度非常快,由于不再是满族女性专用的服饰,各族女性都开始穿着旗袍。
关于旗袍的传播速度,张爱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性突然一致采用旗袍。”按照当时人的观念,从旗装到旗袍,已经属于巨大的进步。当时,上海的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近旗袍盛行,摩登女士,争效满装,此犹赵武灵王之服胡服。出于自动,非被强迫而然者。”不过当时的旗袍基本上都是长袖的,而且仍旧相对宽松。
根据当时的纪录:“故北平女生现做旗袍时,袖口皆做长过肘。”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女性服饰发生了第二次巨大变化。当时一位女权领袖曾经说过:“现在我们为第一步的,先把旗袍上的两袖不要了。”由此可见,第二次服饰改革中,旗袍出现了很大的变动。
根据20年代中期的记载:“时北伐前,妇女着袍服之风渐盛,然款式多保守,腰身概取宽松,袖长及腕。身长在足踝以上,因其近似男装,只有时髦的妇女勇于尝试。”由此可见,虽然旗袍出现了一系列的改进,但大部分女性的服饰仍相对保守。但是在北伐战争之后,在新生活的影响下,城市中的年轻女性们,出现了“腿可断,衣裳不能不短,不能不穿”的说法。
在1929年颁布的《服饰条例》中,规定了两种标准女性服饰。第一种是蓝上衣、黑下裙,标准的近代学生装。第二种就是蓝色旗袍,但没有长短。当然对于很多城市女性来说,旗袍已经成为了主流服饰。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过分暴露的旗袍仍不被传思想所接受。通过一系列二三十年代的纪录片来看,当时,在农村地区仍以传服饰为主。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提倡艰苦奋斗,开始流行著名的“解放式。”旗袍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极少数女性穿着以外,几乎看不到旗袍的身影。截止改革开放深入之后,进入80年代,各种样式的旗袍又重新出现。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现代样式的旗袍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从最初期的旗装,到现在的旗袍,中途历经了3次大规模的变化。从旗袍样式的变化,同时折射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大众思想的进步。一部旗袍发展的历史,成了女性地位和思想演变的发展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