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所向披靡,战胜了却为什么败给了蒙古?
戚家军所向披靡,战胜了却为何败给了蒙古?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戚继光和戚家军对战百战百胜、对战蒙古瓦剌屡战屡败,同样一支军队,为何如此水土不服?其实,不是敌人太凶悍,是我大明军队太废材。此话怎讲?
【蒙古军队不是软柿子】
蒙古瓦剌部在明朝中期,早已不复成吉思汗时代的风采,但是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仍然不可小觑。君不见,在1449年(正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蒙古,蒙古瓦剌骑兵仍然可以在二十万精锐大军中,俘虏大明朝皇帝,“土木堡之变”将大明朝逼到濒临灭国的窘境。
相之下,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衰退更厉害,明朝京军在朱棣之后已经不堪,走向衰退。卫所军号称“寓兵于农”,实际上,经过长期屯田,已经化身为农夫。“土木堡之变”就是明朝和蒙古瓦剌双方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从此,蒙古瓦剌与明朝的攻防态势互换,明朝再也无力采取攻势。而蒙古瓦剌在“土木堡之变”,由于内部火拼,才终止了对明朝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
到嘉靖时期,明朝南北基本无战事。承平一百年间,“土木堡之变”中崩溃的京军体系,一直也没能恢复,而卫所边军继续糜烂。不但北方颓败,南方同样不堪。
【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下,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部劫掠京师、兵临城下。而明世宗朱厚熜,这期间废除朝贡国本的“勘合贸易”资格,加大海禁,导致寂灭百年的重新出现。
但是这些“”,跟明朝初期的已经不是一回事。
明朝初期的,是劫掠和明朝沿海的“”,是本南北朝时期,失败外窜做海盗的武士、浪人。朱棣时期与本足利义满,建立朝贡关系,双方协力打击,几十年内就被一扫而光。
嘉靖时期,明朝民间对外贸易已经大发展,出现了一波波大型海商集团,而他们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东边本、西边菲律宾。嘉靖的一纸禁海令,一下子要断掉沿海几省整个外贸产业链,产业链(船运、手工业、渔业、商业等等)涉及到人口何止上千万。
这个情形下,有的为了外贸暴利、有的为了糊口生计,海商们干起、海盗,也就是“亦商亦盗”的新。明朝朝廷,硬把“内忧”当做“外患”,实则是“”(这时期“”主要是中国海盗海商集团的事实,早已得到中史学界的公认。)
明朝的地方官当然也知道,就是本国海商海盗的事实。但是为了各自利益,或者选择纵容,或者选择当作剿灭。
【戚家军的军功水分很大】
“嘉靖倭乱”就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53名不、不伤平民,游走3省20州县,死伤官兵4000以上,最后攻打了上万军民防守的南京城之后,飘然而去。荒唐吗?够荒唐,从中看出明朝到了什么程度?
所谓,就是对外贸易各行各业,与明朝廷“海禁”的激烈斗争。“嘉靖倭乱”53人,就是有了沿途百姓和官绅放水,他们有机会游走80多天打到南京城,目的就是为民。
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这种情况下剿灭的。戚家军号称明军精锐,面对的却是海盗和犯。戚继光难道不知道“”是些什么人?他肯定知道,明朝很多地方官和文人都有这样记录“所谓者,盖十之为国人矣”。
唐枢《御倭杂著》记载:“各年寇情历历可指:壬子之寇,海商之为寇也;癸丑之寇,各业益之而为寇也;甲寅之寇,沙上黯夫、云间之良户复益而为寇也;乙卯之寇,则重有异方之集矣。
”(海商为寇、各行业为寇、渔民为寇、良民为寇、众人合力为寇)
威继光明知就是海商海盗,却狠下手,为的是什么?明朝良冒功的记录还少吗?装备精良的正规军绞海商海盗,当然是百战百胜了。沿海军民有一个顺口溜:“宁遇,别遇官军;遇倭可逃,遇兵难逃”,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军队的素质,从中可以看出戚家军斩首十万有多大水分?
【最后】一支着海商海盗犯扬名立万的军队,对上丝毫不弱的蒙古鞑靼部骑兵,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很正常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