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张良在灭楚以后的归隐了吗?

  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实的张良

  张良在在灭楚之后,出境的次数非常稀少。第一次就是在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本来想给张良齐地三万户,但是张良从这时开始,已经从谋国向谋身过渡了。于是张良拒绝了三万户的食邑,而是向刘邦提出了封一个对他二人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留县,这里是张良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可以说,张良除了智商超人以外,情商更是高得没边,主动要求留县作为他的食邑,一来推掉了三万户的食邑,显示了谦恭;二来选择留县,可以展示自己的忠诚恋主之心,算是间接拍了刘邦一个马屁。

  此后的张良,开始逐渐淡出朝堂,只在刘邦有重大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才适当地给出意见,如封赏功臣,如迁都关中,如随刘邦出兵代地出谋划策。更多的时候,要么就是借口自己体弱多病,在家闭门养病及修道,要么就是和后来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一起整理,撰写兵书。当然了,张良即使是韬光养晦,也都是假戏做,修道就的辟谷,整理兵书就整理出了先秦留下来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

  后来在废立太子的事情上,因为被吕后逼得实在没办法,出了一个“商山四皓”的绝招,此后虽然就此倒向刘盈与吕氏,但张良更加谨小慎微了,甚至公开说“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彻底潜心辟谷修道,终刘邦之世,始终荣宠有加。刘盈即位后,吕后强行让张良吃东西,张良也就着台阶下来,最终得以终。

  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中有这样一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只有正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勘破隐逸的谛,达到大隐于朝的境界,而张良无疑就是大隐之人。

  不处嫌疑之地

  前面既然说了张良是大隐于朝,那么他必然不会多事,给自己找麻烦。张良本来是韩国的臣子,他在血上甚至还是韩王室的远支,在这种情况下,和旧韩贵族如果有瓜葛的话,很容易被刘邦归到清算那一堆里去。以张良的智慧,他当然能看出刘邦心中所想,同时,天下一已是大势所趋,韩国是无法复辟甚至保留的,韩王信是必然在清算之列的。

  因此,自从韩王成被项羽害,张良再次投奔刘邦后,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之前他做的一切只有两个目的:向秦国复仇,恢复韩国。秦国覆灭后,张良其实曾经努力过想要恢复韩国,只可惜没能实现,在现实面前,张良只好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放弃恢复韩国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转而专心辅佐刘邦一天下,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在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国余孽,引援以抗衡项羽的时候,张良居然提出了反对,他选择了站在刘邦这面,而不是自己曾经的祖国。如果不是张良反对,刘邦的印信都刻好了,就等着分封呢,曾经这么好的复国机会张良都没利用,可见他的看透了时局,也看透了刘邦。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提醒韩王信,触怒刘邦的。实际上,张良只帮了自己曾经的老朋友长沙王吴芮,告诉他韬光养晦保存自己,因此吴芮也成为了汉初唯一留下来的异姓王。可见,张良不是没有实力没有办法保全韩王信,而是他明白哪些人可以保,哪些人是不能去保的。尤其是他自己曾经的身份,如果和韩王信有过多的来往,无疑是自处嫌疑之地了,以张良的智慧,又怎么会做这种鲁莽的事情呢。

揭秘:张良在灭楚以后的归隐了吗?

  所以说,张良这个人是具有大智慧的,古往今来谋国谋身都成功的人并不多,而张良无疑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