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扶苏去上郡 秦始皇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始皇和扶苏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扶苏乃秦始皇的长子,是将来要继承秦氏天下的人,但最后他却落了个“”的下场。世人都说“扶苏不死,秦国不亡”,但这扶苏终究还是没能保全自己。扶苏的死,的只是自己想不开?其实,这里面还包括两个原因:一是秦始皇对他的“保护”,二是宫廷使然。
秦始皇对扶苏的布局
对秦始皇来说,扶苏虽然是他的长子,但却不是他最心水的储君人选。因为扶苏跟自己的倾向不同。《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有记载,扶苏曾经多次因为与秦王意见不同而劝谏他,劝他行“儒家”之道,并说“诸生皆诵法孔子”。意在指摘秦王的,希望秦王以“仁”治国,以慰天下。
秦始皇本来就是个自尊心较强的霸王,听到心爱的竟然如此寡断,不明,自然是非常不开心。历史虽然没有描绘出他看到进言时的表情,但后代司马迁在经过仔细推敲当时的情况之后,用一个字描绘了秦始皇的心情,这个字就是“怒”。这个“怒”或许并非是生气的意思,更多的,是对这个的失望,因为这的敏感性实在是太低了。
了解了扶苏的内心想法,秦始皇心想,若还留扶苏在朝中,他必定被人。一是怕自己被害,二是怕扶苏被害。于是为了让扶苏能成功活下来,秦始皇便选择将他派遣去上郡“监蒙恬”。
2、将扶苏打发走,其实是秦始皇的一个布局,是为了后来能创下千秋大业的第一步骤
在数百年变法之后,秦国剩下的只有那么三种人:一、军功贵族;二、法家官员;三、执法吏员。
军工贵族是那些以军功为骄傲的大臣,他们因拥有强大“武力”而得到荣誉,在战场上,为了能使家族沾光,是豁了性命般的立战功。他们从一场场以命相搏的战争中回来,才得到了现在的地位。若是让他们知道,秦王的是个“儒生”,那自然是千万个不同意他就位,或许还会起心。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旦以儒治国,那他们这些以武取胜的人岂不是会被人轻了去,降低家族地位尚且不说,或许连自身性命也难保。
法家官员是提倡“以法治国”的一类人,他们从小学习法家学说,推崇它并致力于实现它,可以说是将自己的一生都赌在了这一个学说之上。来了一个提倡儒家治国的主,那他们岂不是全都要丢了饭碗?所以这一类人也是不可能同意扶苏上位的。
而最后一种人是执法吏员,他们的职能就较简单了,就是依法依章办事,主要是按法令去执行任务。但要是改了儒家治国,那他们的存在不也是一个虚设了吗?所以他们也一样不会支持扶苏上位。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扶苏还多次为那个时代所唾弃的儒生们求情,甚至以拥护儒家学说为荣,这怎了得,朝廷上下对这位未来的储君人选议论纷纷。即使这扶苏的做法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就不一样了。与所有人背道而驰的后果,就是会被所有人都当做
“眼中钉”。储君若跟大家为敌,那大家就会合起伙来算计他,让他从这个高位掉下去。
为了以后的千秋大业,秦始皇不得不将扶苏支开。这恰恰不是大家所说的冷落这个皇子,而是在正正地保护他。
秦始皇这样做的三个主要目的
第一,扶苏离开这个与他意见相背的咸阳,对扶苏本身来说是好的,可以让他不受。即使大家执意要害他,扶苏远在上郡,他们的手再怎么长也伸不到那儿去。
第二,给了他监军蒙恬的任务,看似是在惩罚他,其实恰恰相反。蒙恬军队有三十万人之多,这就等于是手里掌握了三十万的军权,可以为扶苏以后继承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表面是让扶苏监军,实际上是想让扶苏与蒙恬打好关系,在军队中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培养自己的身边人,文臣、武臣都能在这其中挑选上去为官。
派长城守军,等于秦王给予扶苏一把利剑
这长城军人有三十万人之多,难道只是为了防御外敌?这赵国只用李牧的偏师就达到了震慑原的目的,这秦军明明更强,却需要更多人去立威严,实在是不合道理。其实这秦始皇建立长城军,并非只是为了镇守边关,威吓匈奴,更多的是为了打散六国时期留下的军事遗障,从而达到重组军队的目的。
长城军多为跟随秦王多年的地道秦人,意思就是自己人,是秦国的主要战力来源。另外还有一只队伍,是以六国时期的士兵组建而成的,秦王派他们去南征百越,讲明白点其实就是让这些人去送死,其心可显。
这管理长城军队的主领——蒙恬,更是秦队的主力战将,是六国一时期的大功臣。让蒙恬管理这只部队,更多的是想为继承人打基石。而且这蒙恬,家在山东,并不是什么傲慢无理的秦国贵族,他唯一能依仗的,就是秦始皇这个大山。加上这人从小就历经战争,战场犹如他的家乡,就更没时间去与群臣勾结,共谋了。所以说这蒙家人,就是秦朝皇帝最信任的干将,也是秦国的一把利刃。秦始皇将扶苏派去蒙恬那,就等于将这把利刃交给了他。
可惜,扶苏并不明白秦始皇这一系列布局,他只适合当一方主领,根本不适合当一位帝王。
扶苏性格单纯,未看透斗争
扶苏这人,提倡“以仁治国”,确是个仁人,但却不是个合适的君王,所以他注定成不了器。
皇帝可以是仁君,但却绝对不是什么“仁人”。仁者爱人,是爱所有人。而一个好皇帝,就要学会明辨是非,爱对自己有利的人,要有这样的个性,才是做皇帝的好苗子。显然,扶苏却做不到这样。
甚至,他连珍惜自己都不能好好做到。
在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有无立昭让扶苏称帝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说明。但如果扶苏心怀大志,执意要登上这个皇位,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的。
首先他具有了一定的军事后盾,二是他为长子,登上皇位名正言顺。当时南方军队在南越被困住了脚跟,根本无暇顾及北方的斗争,关中的防御又不足以抵抗扶苏的军队。当时的秦国,最能打的军队就是长城军,而这个长城军的军权,就握在扶苏手中。只要他带兵而上,皇位顺理成章就是他的。
但他并没有,而且他听信赵高和李斯带来的伪诏,意为秦始皇要他自尽。他信以为,即刻动手,此时蒙恬劝他:秦王其实是想有意培养你的,不然也不会让你来监军了啊!他未立太子,但其实你就是他心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现在就来了个不知道哪里来的使者,让你自尽就自尽,“安知其非诈?”
蒙恬是想劝扶苏带兵入关,至少要查明相之后,再来做决断。可这扶苏愣是不听劝,一副“要儿死,儿不得不死”的态度,还没来得及细品蒙恬的话语,就急不可耐地自尽了。蒙恬本就是效忠于扶苏,无奈自已奉的这主没志气,没了带兵冲镇的正性,与其留下一条性命让后来登基者侮辱,不如也随扶苏而去罢了。想到此,蒙恬拿起剑,也跟着自尽了。
结语
总的来说,扶苏自尽,首先是没有看出秦始皇对他的“保护”,再来就是性格使然,没有看透朝中斗争的残酷。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