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和山西为什么遥遥相望?中国省区是怎么取名的?
山东和山西为何遥遥相望?中国省区是怎么取名的?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01 以山川得名
在我国现有的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共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中,以山川得名的是最多的。其中包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陕西、山东、山西、黑龙江、青海、辽宁、海南等在内的多个省级行政区。
以山东和山西为例,其实在唐及唐之前的“山东”、“山西”本是相邻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山东”、“山西”与关东、关西同义,指的是崤山以东、崤山以西及函谷关以东、函谷关以西。当时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为山东或关东,崤山、函谷关以西的秦国领土为山西或关西。
又因春秋时代的晋国和南北朝初期北魏的根据地在太行山以西,也将“山东”专指太行山以东,其中就包括唐代。北宋时建都开封,在开封以东地区设置京东东、西二路。金代沿袭宋制,改称山东东、西路,管辖区域大概为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才开始正式将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后元代改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明初改为山东省,沿袭至今。
而山西在唐时被称为河东道,指的是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元时改成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属中书省,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袭至今。
图/崤山和函谷关
02 以城市得名
在中国古时候地名命名中,常常将当地最高长官所在治所城市的名称扩大为其辖区的名称,很多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也来自于此。在中国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中,以城市命名的省级行政区数量仅次于以山川命名的省级行政区。
如贵州省的名称最早就来自唐代一个被误叫贵州的少数民族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中央在今贵阳市置矩州,并沿袭至宋。由于当地语音口音,当时记载中有时将矩州写成贵州。元初时矩州正式改名为贵州,但那时的贵州仅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州,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县,辖境也只有今贵阳市及其近郊州带,不久成为八番顺元宣慰司的治所。
元末时将宣慰司之名改为其治所的名称,“贵州”成为介乎省一级和路、府一级之间的一种政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分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建省始此。因省会设在贵州宣慰司治所,故以贵州为省名。不过明代的省境远较今为狭,今省境直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才为确立。
此外,吉林、、福建、甘肃、安徽、江苏等省的名称也来自其辖境内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如福建之名来自唐代,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淖、汀五州,福建是以五州的首次二州得名的。
江苏、安徽二省的省名都来自清代,清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省以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府(今南京市)、巡抚驻所苏州府(今苏州市)的首字为名;安徽省、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的首字为名。
图/江南省康熙三年二分按察使图
03
中国省级行政区除因山川、河流、城市等而得名外,还有的来源,如历史沿革、地理特点等。
如四川非因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而被成为“四川”,而是得名为于历史上的“川峡四路”。唐初曾在四川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设剑南道,后又将其分为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其中的川是平川广野之义。宋初将五代后蜀故地分设西川、峡二路,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又分为益州(后改称成都府)、梓州(后改称潼川府)、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又简称四川路。元代合四路置四川行省,将汉中地区割隶陕西省。
新疆顾名思义为“新的疆土”。虽然从公元前一世纪起,西汉就曾在今新疆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辖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又设伊、西、庭三个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辖境曾西抵里海、咸海等。但对于清朝来说,却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打败准噶尔部后,来实现了对新疆的管辖。因此,清朝将这片新开辟的疆土习惯上称为“新疆”。直到1884年,光绪将伊犁将军辖区改建为新疆省,它才成为正式政区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