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一计划是什么?为什么一直没有对大理下手?

  赵匡胤的一计划是什么?为何一直没有对大理下手?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宋太祖赵匡胤,他在创立宋朝的时候,其实还并没有完全一,后来我们看到的一的宋朝,很大一部分是赵光义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虏,而他的皇后小周后沦落到赵光义手里的原因。而在赵匡胤的计划里面,他是计划先一南方再一北方的,然后后来却一直没有一大理,大理又在南方,也就是说赵匡胤的计划没有完成。

赵匡胤的一计划是什么?为什么一直没有对大理下手?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大时期,五代十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唐朝末年藩镇割据让地图板块又出现了四分五的局面。

  赵匡胤在登基称帝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计划”,其中有一项便是“先南后北”,然而,直到最后也没有一南方的大理国,这是为什么呢?

  赵匡胤也是一个后起之秀,再加上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借着后周的“势”,他从中脱颖而出,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在北面有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还建立着一些割据政权。

  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壮志凌云的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一,然而一心想要拿下的大理国却安然无恙,显然与“先南后北”的计划相背。

  每个建立朝代的皇帝,第一件事便是尽可能是做到天下一,对于赵匡胤来说任务尤其的艰巨,之所以没有实现“先南后北”的计划,其中有几个原因。

赵匡胤的一计划是什么?为什么一直没有对大理下手?

  第一,兵力有限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朝廷一直处于四处征战的状态:963年,赵匡胤派慕容延钊、李处耘出兵两湖,灭荆南、湖南;次年,派王全斌、崔彦进、刘光义(刘廷让)、曹彬分兵两路向四川进攻灭后蜀;970年,赵匡胤派潘美率军进攻南汉,次年灭南汉、南唐。

  直到赵匡胤去世征战也没有消停,攻城略地也好,开疆拓土也好,都是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宋朝来说,很多看似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起来却与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政局面前,退而求其次未尝也是另一咱治国之道。

  第二,大理示好

  北宋时期的大理疆域覆盖今天的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虽说离中原有些山高皇帝远而鞭长莫及,但北宋打下川蜀之地时,与大理也就“一墙之隔”了。

  北宋忙着一中原的时候,大理的内部也没有消停,当他们遥遥看到北宋的军旗时,便及时派人“示好”,表明自己的态度。

  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大理的主动示好让北宋无法再狠心对大理下手,而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北宋的国内也并不太平,还有北方的辽、西夏等国虎视眈眈,如果不与大理动干戈,北宋也是何乐而不为的。

赵匡胤的一计划是什么?为什么一直没有对大理下手?

  第三,北方严峻

  北宋的北方最主要、也是最强势的对手就是辽国和西夏。赵匡胤当年两次出兵进攻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第三次进攻北汉。

  两个月后,赵匡胤突然死去,辽又出兵支援北汉,新登基的赵光义只得下令撤兵。

  可以看出辽军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对于北宋来说无疑是一块极难啃的骨头,看到大理主动示好,北宋的军队自然会转移大量的军力投入到北方的战场上,与辽军、西夏形成对峙的局面。

  而事实证明,“先南后北”的计划改变也是非常正确的,没有一南方的大理国,并且自始至终大理都与宋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而宋朝的“静康之耻”正是发生在北方的金国。一个能把辽国灭掉的金国,对付北宋这样的斯文之地,自然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