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为什么花了九年也没有治好洪水灾害?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大禹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水灾泛滥,为了解决百姓的生活与劳作问题,舜帝派大禹前去治理水患。大禹领命之后,常年在外奔波,致力于治水大业,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花了13年的时间才将水患治好,从而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治水英雄。
可是你们知道么,早在大禹之前早就有人尝试过治水了,他就是大禹的父亲——鲧(gun)。尧帝管理时期,中原地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每当洪水来袭,不仅会损害沿岸房屋,百姓辛苦种植的庄稼,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百姓们的生命。
鲧治水
治水已经是尧帝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下面的各部落首领们纷纷讨论,最终选举出了鲧去治理水患。尧帝对鲧其人并不是特别信任,但是眼下已经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无奈之下,只能任命鲧去尝试治理水患。
鲧到任以后,发现治理水患远远想象要更加困难。每当黄河水灾发生的时候,他就采取“水来土掩”方法,在河岸筑堤,希望能够阻挡水灾。可是这样的后果,却是导致水位越涨越高,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没有使水灾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鲧知道自己无法治理好水患,可是他也不敢向尧帝说出实情。所以鲧开始慢慢的偷懒,一面应付着尧帝,一又复一的向后拖延,就是拿不出治理水患的好办法。
鲧治水
一晃,九年已过,洪水依然泛滥。此时尧帝已经退位,并让位给舜帝。舜帝又开始接受这一令人头疼的水患问题。他知道鲧消极怠工,耽误了国家大事,所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鲧革职流放到了荒山僻野,然后重新筛选适合治水的人才。
大禹治水
这一次,群臣们选出的治水人才就是大禹——鲧的。子承父业,听起来是很好的事情。可是鲧是罪人,而大禹是罪臣之子。舜帝早已听说大禹的为人,勤恳、良、富有责任感,与他的父亲不同,大禹是个可信赖的人才。舜帝并没有因为大禹的父亲而将怒气牵累到大禹身上,反而郑重的将治水的任务交给了大禹。
大禹起初感到诚惶诚恐,因为他知道自己由于自己父亲的失职而给国家、给百姓带来了多么重大的损失。他一方面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治水重任,另一方面也非常感恩舜帝这么的信任自己。所以大禹就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与舜帝赐予的伯益、后稷等人一起到水灾泛滥的地方去工作。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在过去交通并不发达,也不如现在一样有系,就连地图也是很简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感知地形的高低,山川和河流的具体分布。如果想要治水,就只能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去进行疏导。
鲧的父亲所采用的方法显然是失败的,大禹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重新思考治理水灾的对策。顺应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水往低处流”,再加上一定的人为疏导。将积水引入河流,再将河流引入大海。
大禹带着简陋的测量工具,与助手们一起踏遍了山川大河。如果遇到洼地,就用土壤填平,使其不会积水;如果遇到水流不通畅的地方,就用工具挖掘出一条水道,以保证水流正常通过;即使眼前碰到一座高山,大禹也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而是发动当地的百姓和他们一起“搬山”,目的就是以人力来开通一条水道。
执着的大禹就是这样复一年复一年重复着艰苦的治水大业。由于常年的泡在泥水里,大禹的脚指甲都已经脱落,腿毛都已经被泥土磨光,皮肤也变得黝黑。他在与妻子结婚不过才四天就离开家去治水了。
大禹所付出的努力终于也得到了回报,13年后,洪水水灾问题终于治理完毕。大禹不仅赢得了舜帝的赞许,也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感恩戴德。大禹几乎是用一双脚踏遍了九州山河,他对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有了很大的认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