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盛极一时的瓦岗军为什么会解体 造成兵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瓦岗军为什么没有一天下,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应该都会对里面的瓦岗军记忆深刻吧。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等等盖世英雄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当时盛极一时的瓦岗军最终却在洛阳兵败解体。造成瓦岗军兵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个原因都与一个人密不可分,那就是中途quot;入伙quot;的李密

当时盛极一时的瓦岗军为什么会解体 造成兵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瓦岗军原来的领导是翟让,在李密加入之后,慢慢地取而代之(特别是瓦岗军取得对张须陁、
刘长恭的胜利后,李密赢得了崇高的威信,同时也获得了取代翟让的良机)。在李密的带领之下,瓦岗军招降了一大批隋军势力,实力达到了顶峰。

  大业三年四月,李密率军三万攻占回洛仓,进逼洛阳。正是在进逼洛阳时,李密的一个重大决策注定瓦岗军失败的结局。在《旧唐书·李密传》曾经记录着,柴孝和根据当时的局势向李密提议的一条计策:quot;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让守洛口,明公亲简精锐,西袭长安,百姓孰不郊迎,必当有征无战。既克京邑,业固兵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东洛,传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竞起,实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脐何及quot;。

  从后来李唐占据长安而后一天下这点来看,柴孝和的这一提议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李密却以quot;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乃上策。
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之所部,并是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雄雌。若然者,殆将败矣quot;拒绝了这一正确的提议。

  放弃了西袭长安之后,李密便把大量的兵力投入到了洛阳这一四战之地。要知道当时的洛阳才是隋朝正意义上的首都,兵强马壮,城池坚固,不是瓦岗军这样的农民军所能轻易攻取得下的。再者洛阳是当时的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隋朝可以从四面八方派兵救援,这就增加了瓦岗军攻取洛阳的难度。相反长安则没有了这些顾虑,不仅守军少,而且交通堵塞,最关键的是关中之地自古就是重用的quot;粮仓quot;,可以作为瓦岗军争霸的重要根据地。最终因为李密的这一错误决策,导致了瓦岗军深陷四面八方敌人的之下。

  屋落偏逢连阴雨,本来就深陷四面被的窘境,这时候又爆发了李密与翟让夺权之争。瓦岗军最初是由翟让组建而成的,期间支持者甚多。李密加入瓦岗军之后,吸收了大量隋朝文臣武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而且从两人合作开始,就在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岗军打败张须陁后,翟让见quot;资粮粗足quot;,便东归瓦岗。

  李密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则西进康城。两人分道扬镳,如果不是因为翟让无路的话,瓦岗军早已在此。

  随着瓦岗军的发展,李密也取代了翟让,自称魏公,设魏公府及行军元帅府。翟让称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司徒府。瓦岗军实际上已经是一分为二,形成两套领导班子。李密、翟让二人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为了享瓦岗军,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密在宴会上卑鄙地害了翟让及其兄翟弘,侄翟摩侯、王儒信。这场不择手段的暗,给了原本就有所痕的瓦岗军沉重的一击,瓦岗军的团结被李密彻底地了。一支人心不齐的农民军在腹背受敌的洛阳艰难的生存着。

  江都之变后,宇文化及带领着跟随隋炀帝南下的quot;隋军quot;西归。远离家乡许久的quot;隋军quot;归心似箭。而在他们西归的路上,横亘着同样强大的瓦岗军。两军在黎阳展开了第一战,归心似箭的quot;隋军quot;攻下黎阳。面对着士气强盛的quot;隋军quot;,不仅是李密害怕,同样害怕的还有再洛阳城内的皇泰帝杨侗(杨广之孙)。

  为了对抗宇文化及,李密接受了洛阳城内皇泰帝的招降。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李密开始了与宇文化及的决战,虽然瓦岗军最终胜利了,但是却是惨胜,而且李密quot;乞降quot;皇泰帝杨侗,也给自己的名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原来的义军领袖变成了隋朝走狗。

当时盛极一时的瓦岗军为什么会解体 造成兵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宇文化及战败后,洛阳又回到了瓦岗军与皇泰帝杨侗(实际掌权者已经变成了王世充)的争霸当中。王世充乘着瓦岗军元气大伤,派兵出击。此时虽然瓦岗军受到宇文化及的重创,但毕竟瘦死的骆驼马大。于是李密等人决定出兵迎战、速战速决,丝毫不理会裴仁基quot;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quot;的战术。

  最终在王世充的打击之下,瓦岗军兵败如山倒,李密本人也投降于李渊。曾经无辉煌的瓦岗军自此消失在历史当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