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友情后来如何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领军人物,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写下很多传世篇章。

  其后多年,安史之乱起,大唐风雨飘扬,三人的友情随着王朝的命运一同进入曲折与波澜。

  李白、杜甫没有绝交

  李杜二人不过是老来困顿,各自飘零。两人仕途皆不顺利,在江湖辗转,人在顺境时你来我往,唱和不断。在逆境中自保都难,自然少了交道。李白杜甫大了一轮,虽然壮年之时同床共被,但以他当时的诗歌江湖的地位,属于偶像级别,他更看重的是孟浩然、王昌龄这些人。

  这不是说李、杜的感情不好,而是年龄、层次之上的自然区别。所以我们看到分手后杜甫给李白写的诗多,而李白回得极少。

  杜甫、高适没有绝交

  杜甫的官运极差,跟他本人的个性有关,而高适则正相反。三人壮年同游,分手后几年,高适中科,得到李林甫器重,但他在李林甫倒台前一年辞官,西入哥舒翰幕府,成为幕僚,不但避开了杨国忠对李林甫的清扫,还抱上了当时名将的大腿。这种眼光绝非是一句运气好能概括的。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友情后来如何了?

  杜甫虽然仕途曲折,但看到高适越走越好,却非常开心,两人的感情是极好的。“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寄给高适的诗中很替朋友的出头开心,这就是杜甫心中的友情。而高适入蜀期间对杜甫也是多方接济,杜甫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几年之后,高适入京,杜甫寄书送行:“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又一年,高适去世。两人的感情可谓是一直到最后,杜甫写给高适的诗甚至给他的偶像李白更多。

  李白、高适互删好友

  李白在如中天时得玄宗赠金放还,与高适、杜甫同游天下,后在梁宋娶妻宗氏,客居梁园十年,再无入仕机会。安史之乱起,李白避战乱隐于庐山。

  高适在哥舒翰投降安禄山之后,于兵乱中逃跑,投奔了玄宗,官拜谏议大夫。入蜀途中,玄宗采命诸王分镇,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则为江陵大都督。

  高适极力反对,认为会导致南北各自拥兵自重。果然,太子自立,是为唐肃宗。而永王李璘也是蠢蠢欲动。

  高适他迅速投奔唐肃宗,官拜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三面合围,预先对永王做好了防范。风云变幻中,高适步步抢先,可见他灵敏的嗅觉和超乎常人的才能。

  杜甫也投奔了唐肃宗,官拜左拾遗。在唐肃宗清除玄宗安插的房琯时不知轻重的多嘴,直接贬出,丢掉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位置。

  而李白这个时候,在永王三顾庐山之后,加入了永王幕府,还为李璘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他和高适这两个老朋友就这样站到了战场的对面。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友情后来如何了?

  李璘起兵江陵,是为永王东巡。结果面对早有准备的唐军,永王的军队一触即溃,李璘被,李白入狱。经过多方活动,终于免了死罪,被贬夜郎。运气也还行,还没到夜郎,就遇到天下大赦放还。才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开心的传世七绝。

  李白入狱期间,曾托人带了一首诗给高适,《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言语之中,显然是希望高适念及旧情,行个方便。

  然而石沉大海。

  自此两人互删好友,也将对方从自己的诗作中尽量抹除,再无交集。

  高适无情?

  杜甫得知李白下狱,流放夜郎,很是担心这位已经十四年未见的故人,写下《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为李白鸣冤叫屈。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友情后来如何了?

  为何高适却无动于衷?难道高适是薄情寡义之人?

  可从高适和杜甫之间的交情来看,并非如此。

  另外高适与王昌龄也是好友。兵乱中王昌龄回家乡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害。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据说是高适的暗中授意,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朝廷命官朝廷命官的先例。

  可见高适还是个很重情义的人。只是李白的这件事可能对在半百之年才终于得以报效国家的高适来说,太大了。而且很有可能李白这么多年来毫无成长的幼稚,闯下滔天大祸,让高适觉得不值得为了十几年前的朋友意气赌上自己家族的荣誉和命运。

  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唯有高适。旧唐书:“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想想我们现在自己,事业刚刚走入顺境,十几年前的好友忽然相求,如果这忙能帮就帮了,可是如果会影响到我们堕入无法控制的未来,我们会如何处理?

  推己及人,其心可。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