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什么禁止进入东北呢 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满清为何禁止进入东北呢,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鹿鼎记大家都看过严禁前往山海关以外的的原因,是因为关外是大清龙脉所在。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和中原地区不同。多尔衮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后来还设立边墙。边墙大多都是土堤,上面中上柳条,因而又称柳条边。根据修筑时间的先后又分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成老边和新边。顺治年间分段修筑了老边。据《柳边经略》记载:“(老边)西起自长城,东到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北自威远堡(今辽宁省开原市境内),南至凤凰山(今辽宁省凤城市)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每门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员,披甲十名。”全长1900余里,由盛京将军管辖。清在东北设边墙,置哨卡,划分边内外,旨在内地和、蒙古人等去边外采参、狩猎和垦殖。若需要进入边外禁地,则必须持其所在地方发给的印票,限时、限人出入。康熙十六年(1677),清又先后在今辽宁省境内修两条边墙,被称为新边,由宁古塔将军(后更名“吉林将军”)管辖,周围千余里境内,遂成“禁中之禁”。
直到历史已经进入到了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满清却禁关令依旧。于是,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源源不断地“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晚清边疆危机甚,清朝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到了清末,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俄对东北虎视眈眈。在此形势下,清廷不得已于1897年全部开禁,至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建立后,
“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新中国成立前夕达到近4000万人。
清朝封禁东北之主旨是力图保持八旗的生活习俗与骑射传,将东北建设成为控驭全国的战略基地。清朝考虑东北是其“龙兴之地”,还有他们对于长久治的不自信,将来如果有一天江山坐不下去时能举族搬回去不至于灭顶的根据地,也是为保护当地满人鱼猎生活所以禁止出关居住,但满洲驻防八旗人数稀少,别说开发就算保持巡逻都成问题,清人自己的说法入关之后满洲人烟绝迹几乎成为无人区,所以八旗必须轮流到满洲驻防,而满州驻防八旗实际上逐渐变为囤垦兵就是种地的。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满族贵族对东北地区进行治的一种特殊政策,它成为有清一代东北政策的核心。封禁政策集中体现了清朝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无疑起到阻碍作用,这种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策最终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