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虽然不同于现代的考试,科举的基本制度是为了选官,但是这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不过在古时候,科举制度虽然较完,但是科举的内容却不是特别的能够发挥考生的才华,尤其是后来出现的“八股文”,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什么?八股文又应该怎么写呢?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间的叫法,考八股,其实还是考经义。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出题、落下10部分组成。
“破题”“承题”“起讲”是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全题。“入题”
“出题”为点出题目。“落下”又称“收结”,为全篇结尾。
庄瑶殿试卷,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长258厘米、高44厘米、宽10.7厘米,现中国科举博物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科举考试中规格最高,试卷卷首有“第贰甲第贰拾玖名”的字样,内侧有庄瑶中秀才、中举人和参加会试的年份,整张试卷完整地保存了殿试收卷、弥封关防、阅卷、钦点的全过程。
明、清时乡、会试头场试四书五经,均用八股文,其书写格式及字数也有严格规定。
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书义每道200字以上,经义每道300字以上。万历八年(1580)又规定,限500字以内,过多者不予誊录。清顺治二年(1645)规定,每篇限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增为650字,乾隆四十三年(1778)定为700字。超过者不予录取。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固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诏,改革科举,“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结束了以八股文取士的历史。
韩菼,不但是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会试的第一名——会元,而且在紧接着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因其策论主张撤去“三藩”,正中康熙下怀,就被钦点为状元,即第一甲第一名。
韩菼的原文如下:
[破题]
圣人行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得而无与共,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题]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者缓,果于者殆,有如不必于,而舍之则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束股]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