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要厚待前朝宗室 而不是掉柴氏族人呢
赵匡胤为何不柴家人呢,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宋太祖登基三年后,曾秘密派工匠打造一块石碑,于太庙夹室。北宋时,这块碑的文字属于,除了最高治者,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查看。每逢新帝继位或重大祭祀场合,一个不识字的管理员会把门锁打开,放皇帝进去焚香、默读碑文。其它大臣只能在殿外候着,不准前进半步。即使是国家栋梁,如赵普、欧阳修、富弼、王安石、司马光,也不得入内观看。
就这样,过了一百六十多年,靖康之变发生了。金人打入汴梁,俘虏徽、钦二帝。顿时,开封治安一片混乱,太庙门户洞开。人们总算有机会得知相了,只见碑高七八尺,长四尺,内容不多,也就三行字。第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第二:“不得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第三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碑的大意主要是两条:礼遇柴氏子孙,厚待士大夫。赵匡胤把不前朝宗室作为祖训,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南北朝以来,改朝换代的新皇帝,往往会把前朝治者消灭。隋文帝登基,北周皇族被戮殆尽;李渊受禅,隋恭帝命不久矣;唐哀宗亡了国,随之而来的就是朱温的鸩酒。康熙四十七年,流落民间的崇祯皇五子朱慈焕被找到了,虽然他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且完全没有反清复明的行动,但清依然举起屠刀,把他凌迟处死。
按理说,只要周恭帝一息尚存,对大宋就是潜在的威胁。即使他本人没有谋反的企图,也难保人打着拥立柴宗训的旗号。可赵匡胤并没有把他干掉,只是在建隆三年,将其迁往房陵居住。房陵在哪?房陵在今天湖北省西北部,据《史记》记载,房陵“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一个闭塞、宁静的地方。两百多年前,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就是囚禁在房陵。赵匡胤把柴宗训安置在这里,远离中心,实际上有监视、防范的意图在里面。但就是没有痛下手,这是为什么呢?
知遇之恩
首先,当然是柴家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禅位诏书写道:“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西怨,厥绩懋焉。”面对拥立他的将士,宋太祖也曾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为六军所迫”当然是逢场作戏,但“世宗厚恩”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宋太祖能够当上天子,的是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但也离不开周世宗对他的赏识、提拔。高平之战、淮南之战,显德六年的北伐,一系列战役使赵匡胤的地位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是柴荣给了他发挥才能的平台。一个人再有本事,没有伯乐,没有良机,也只能怀才不遇,难有出头之。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看到“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可以说是高度信任了。可是赵匡胤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实际行动辜负了周世宗。
建隆初年,赵普多次建议宋太祖解除武将们的兵权,太祖一开始不同意,朕对将军们都很好呀!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朕的。赵普就说:当年周世宗待陛下也很好呀!霎那间,赵匡胤被驳的哑口无言,场面极其尴尬。好吧,宰相大人说得对,关系再铁、再硬,就算恩如父子,也难以抵挡利益的腐蚀。如果周世宗多活二十年,或者柴宗训是个成年的新君,赵匡胤能不能当上皇帝的很难说。柴家给了赵匡胤军权,又赐予他篡位的良机,无论如何,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感激的。所以他自己不柴氏子孙,还要求后人尽量也不要,这个规矩要世世代代遵守下去。
稳定政局的需要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好的结局是篡位成功,不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能够让政权迅速、平稳地过渡到赵家人手里。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赵匡胤对士兵们说:“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将士们都不能侵犯,更不能烧抢掠,违令者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新政权站稳脚跟,赢得民心。十年前郭威进京的时候,发生了不少,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赵匡胤需要做出更好的安排。
柴宗训身为前朝皇帝,毋庸置疑,是宋太祖最想的人,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现在赵匡胤放过他,不予加害,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仁慈之心,对我威胁最大的人我尚且不,还会放任手下加害普通百姓吗?会加害其它前朝旧臣吗?更不会了。
就像西汉初年的一天,汉高祖刚刚走出洛阳南宫,就在桥上看见几位将军指手画脚,好像在商量什么。便问张良:这些人在讨论什么呀?张良回答说:陛下还用问,当然是谋反咯。刘邦听后很纳闷,天下刚刚平定,造哪门子反呀!留侯说:陛下分封功臣,赏的都是萧何这些与你关系好的,的都是和你有过节的。他们怀疑自己得不到封赏,会被处决。
那怎么办?于是刘邦就把自己最痛恨的雍齿封侯了。消息传开,将军们热议:连雍齿都能受封,我们呢?自然也不在话下了。开开心心,消除了疑虑。同样的,如果赵匡胤了柴宗训,中原地区的官民不会感觉奇怪;不,反而让大家都能放下心来,安居乐业。秩序也能一如既往,不会产生很大的动荡。周世宗提拔的文臣、武将,如张永德、曹斌、符彦卿,还可以继续为宋朝卖命,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
敌国君主的榜样
保住柴宗训,不单单只是做给中原人看的,同时也在告诉敌国君臣,你们投降吧,不要做无谓的挣扎,大宋朝廷不会你们的,荣华富贵照样保得住。在赵匡胤篡位时,天下远远没有一,西南有后蜀,南方有荆南、南汉,东南有吴越、南唐,北方则有汉国以及强大的契丹。如果把柴宗训掉,这些国家的土皇帝知道了,肯定要拼死抵抗宋军,反正横竖是个死,我还不如死的轰轰烈烈,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放过了柴氏一族,便会让敌国君主产生动摇,一旦入绝境,投降算了,反正没有性命之虞,照样好吃好喝。
十几年后,孟昶、刘鋹、李煜这些之君都来汴梁报道了,宋太祖都没有加害。有、强幸的传言,一般也是说赵光义所为,而不是他的哥哥。太祖嘛,顶多侮辱一下不听话的,如李煜,封个“违命侯”,但不会动机。开宝九年,吴越王钱俶来开封朝见,赵匡胤没有扣人,没有,还把他放回去了,临行前,送了一个包裹,嘱咐老钱回家好好看看,老钱一打开,奏折掉了满地,全是大臣们请求出兵吴越的,这是宋太祖在敲打他呢,朕不你,你最好识相点,早纳土归降。
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的把土地献给大宋了,除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赵匡胤的优待政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钱俶知道宋朝皇帝不会加害自己,投降的话,顶多活得心累,但还是能活的。如此一来,就减少了敌国君主玉石俱焚的现象,无论百姓还是宋军官兵,都可以从中获益。承担更小的伤亡,实现国家的一。百年后,苏东坡来杭州当父母官,他发现有的老百姓在提到钱俶时,竟然流下了泪水,这是在感激钱王纳土归降,使吴越百姓免遭涂炭之苦。今天如果去西湖旅游,可以在柳浪闻莺公园附近看到钱王祠,里面就有东坡居士的《表忠观碑记》,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西子湖畔的钱王祠)
(表忠观碑)
开宝六年春,柴宗训死于房陵,享年二十岁。宋太祖闻讯,发丧于便殿,并将其安葬在周世宗陵寝附近。《水浒传》的作者了解了这段历史,设置了柴进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柴大官人得知宋江死了阎婆惜,竟然笑着说:“兄长放心,便了朝廷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柴进也敢在庄里。”可谓有恃无恐。他为什么敢这么嚣张?因为连酒店的小伙计都知道:“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于他誓书铁劵在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