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三国时期的智者,一生算无遗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贾诩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曹魏的开国功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谋士和军事战略家。其实这个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远没有司马懿、诸葛亮等人出名。但是要说到“三国人物究竟谁最聪明?”,非贾诩莫属。在三国那个盛产谋士、能人的群体之中,能在后世人眼中,担得起“第一谋士”美誉的,也就只有贾诩了。如果只是单纯的看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从而忽略了正的三国历史,那么你一定会错过三国历史上这个最聪明的人。
百成金,保全性命
贾诩的身上有一个特点,他正的做到了,古人经常所说的“百成金”。
“”这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历史上“小不而乱大谋”的英雄人物,绝对不在少数。关于贾诩的前半生,史书中并无太多笔墨记载。毕竟他正的登上三国这个历史大舞台,已经四十多岁了,相较于那些早在青壮年时期,就已经辅佐着主公打天下的诸葛亮、郭嘉等人而言,他的起步确实有一些晚,然而当这些人的命运走向终点之时,贾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那些建功立业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贾诩之所以能够做到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其实就在于他的智慧。最早能够体现他聪明的一件事,出自于《三国志》,从这件事里你能够看到他聪明的一点,就在于永远不多说废话。贾诩年少时,唯一能够赏识他的人只有汉阳的阎忠,《三国志》中曾记载,阎忠“谓诩有良、平之奇”,所以贾诩才能够举孝廉为郎。只是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没多久,便患病返乡。只是在返乡的途中,他们同行的这一伙人碰上了心狠手辣的马贼。
当这些马贼的刀架在这群人的脖子上时,有人赶忙掏出银子慌忙求饶;至于那些身上没有钱财的,只能以命抵钱。贾诩的身上也没有带什么银两,只是当他面对着这一群之时,却毫不慌张,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镇边大将段熲的外孙,这位将军名声在外,曾经带着400人扫清羌族叛乱,这个身份一拿出来,令这些马贼闻风丧胆。虽然迫于将军的威名他们迟迟不敢动手,但是贾诩知道,自己想要逃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他给这伙马贼许下承诺,自己愿意回到外公府邸,给他们拿来双倍赎金。
就是这几句话,让马贼轻易放了贾诩。然而贾诩从这伙人刀下逃脱以后,并没有匆忙逃命,反而是将这伙马贼的行踪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所说,将这一伙马贼一网打尽。其实在整个过程中,贾诩从未多说一句话,他仅仅是表明假身份,许下假承诺,就能够从刀下亡魂逃出生天,甚至永绝后患。如果是单纯的小聪明,又如何化解这场生死攸关的劫灾难呢?毕竟与他一同同行的那些人,可都是成了这些人的手下亡魂。
初登舞台,两度击败曹
贾诩正式在三国舞台上入场,就是在董卓乱洛阳后。董卓和贾诩是老乡,当时的董卓权倾天下以后,贾诩在这个时候登场自然是最佳选择。只可惜他被提拔为平津都尉没多久,王允的一场连环计就要了董卓性命。这个时候,董卓手下的那一些心腹大将是走是留,都成了一个问题。当时李榷等人,建议就地解散军队直接回老家。只可惜这一群人失去了龙头,就没有人能给他们做主,争了个面红耳赤,也没人能拿定主意。
这个时候贾诩登场,他的建议与想法都很中肯。如果这些将军都弃军跑路,朝廷不用浪费多少兵力,就能够将这些人赶尽绝。既然成败都是一死,倒不如带着本队人马回长安,如果此事能成功,将军成长朝廷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如果失败到时候再溜之大吉,倒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不过这件事并没有给贾诩留下一个好名声,人们反倒认为他是一个“乱武”之人。因为这些将领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才有了接下来令世人所不耻的长安乱。
其实这种过错也并不能完全嫁祸于贾诩身上,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人们所想的是保命之计。当时的汉王朝早已经孱弱不堪,地方军队入长安也是迟早的事。他规劝董卓的这些手下将领回长安,其实只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而已。更何况通过这一计谋,贾诩也正的认清了,这李、郭二人,并非他能依附之人。但是成功讲的就是谋略,只是他的这一步棋是通过人的成败来决定的,或许他也没能想到这二人竟然会做祸乱长安、百姓之事。
当贾诩看清了西凉军的局势发展,他早已经为自己谋划好了退路。李、郭二人皆是莽,通过这一场战乱,贾诩早已经知道西凉军迟早是要灭亡的。所以他离开了长安,先是投了自己的同乡段煨,这位华阴将军虽然待贾诩不薄,只可惜也是一个猜忌心很强的人。当时贾诩在军队中的威望,要远胜于段煨。他在人的地盘上喧宾夺主,任何一个有野心之人都会对他有所忌惮。
贾诩也是个聪明人,他可从来没有想要在一棵大树上吊死,而且他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段煨的威望,如果他及时离去,段煨没了他这块心病,说不定还能待他的家人。所以他暗中联系了张绣,孤身一人跑到宛城,去投了张绣。贾诩这一次易主,才是他精彩人生的开篇。因为在张绣的身边,贾诩两次贡献计谋都让曹兵败而退。曹作为三国的一代枭雄,他平生经历过的战败可是少之又少。
但是他却在贾诩的计谋中栽倒了两次,贾诩能够打败曹,完全不是运气,而是智慧。当时曹南征张绣,起初贾诩劝阻张绣,绝对不要去追打曹,否则会中了他们的埋伏,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当张绣兵败而归时,贾诩前来献计,现在收集散兵去追击曹,必然能够击退曹军,果然张绣大获成功。所以曹的战败,不是输给军队,而是输给贾诩的。人人都说三国里的诸葛亮才是料事如神的聪明人,但是起不怎么起眼的贾诩,他才是正做到了算无遗策之人。
顺势归降,其身
过了一年以后,当天下局势趋于明朗之时,张绣萌生了归顺之意,这个时候袁绍也抛出来了橄榄枝,只是当袁绍派出的使者前来招降之时,贾诩却在这个时候表明态度,让张绣拒绝袁绍的招降,同时建议他归顺曹。这个建议确定张绣很不解,毕竟在他的眼里,袁绍远曹更加具有实力,更何况曹战败于自己之时,他的亲生、手下大将,甚至连最喜欢的马匹都死在了自己手中,投降曹不就等于白白送死吗?
这个时候的贾诩,又一次展现了什么叫做目光长远,思路清奇。在贾诩的眼里,归顺曹才是上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点:曹打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帜,归顺于他并不是归顺于个人,更像是归顺于朝廷;第二点,袁绍就是因为势力太大,他们归顺以后并不会得到重用,然而曹不同,他正是用人之际,到他的手下俯首称臣才更加能够得到待;第三点:曹如果的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他绝对会抛弃恩怨,树立一个贤德的名声。
听了这几点以后,张绣也被贾诩给说服了,心甘情愿的归顺了曹。张绣带着手下归顺之时,确实如贾诩所想。曹听闻张秀前来归降,甚至亲自前往迎接,表现出格外亲热的姿态,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他战败之事,甚至他还亲切的拉着贾诩的手说道:“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此后张绣成了他麾下大将,贾诩做了他麾下谋臣,曹对于他们二人的奖赏,远要高于平常人,然而这一切,在贾诩劝降之时,就已经在他预料之中了。
能够正确认识天下大势者,就能够深度揣测人心者,甚至能够在战场上有着高明决策者,当只有贾诩一人。在他归顺曹之后没多久,就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贾诩并无太亮眼的表现,甚至后来留守许昌,在曹出征的队伍中,基本上看不到他的身影,但是每当到到了紧要关头,他绝对是压轴出场的那个重要人物。马超、韩遂带兵来犯,贾诩的一招离间计,让西凉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曹丕、曹植的的立储之争,让曹拿不定主意,他前来找贾诩,希望能够获得一些让他痛下决心的有效意见。刚开始贾诩沉默不言,当曹焦虑之时,他缓缓说出袁绍和刘表二人,曹瞬间恍然大悟,这二人曾经都是废长立幼之人,如若曹也效仿二人,政权颠覆是迟早的事。虽然未曾直接说明,但是贾诩完全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