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庞的使用的连环计吗 演义里面写的是不是的
对庞的连环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赤壁之战时中国历史上一次相当著名的战役,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对这次战役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从初期的联合抗曹、战前的准备,到战时双方的表现,虽然是用一种虚构的方式,但也是一次很精彩的阅读体验。在这中间,罗贯中安排庞献了一个连环计,这一计策也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个。那么在实的历史上,庞是否的做过这件事情呢?
三国中后期,只有曹、刘备和孙权的实力最为强大。当时,孙权和刘备担心曹会先后灭亡东吴和蜀汉,便决心合作抗击曹。曹想要攻打江东,但是士兵们常年在陆地作战,对于水战自然很不适应。
庞不知道从何处得知近期有东南风,他决定利用自然优势,好好发挥一下火攻的优势。恰好,周瑜也想要了要用火攻对付曹的队伍,两军商量之下,庞决心说服曹。庞对曹说,将全部的战船用铁索绑在一起的话,会增加船体的稳定性,士兵们在船上作战如同如履平地。曹担心士兵么因为晕船而发挥不出作战实力,便认同了庞的建议。他命令士兵们用铁索将所有的战船连在一起,并把这些战船称为“连环战船”。孙权发动赤壁之战时,听从了周瑜用火攻的建议,并借助东南风攻击曹的战船。火势蔓延的很快,曹的“连环战船”很快就被烧着了,加上用铁索连接的缘故,铁索导热快,曹的船队几乎全军覆没。曹军队只剩下数十名士兵,只好走华容道返回江陵。
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庞的这个计谋称为“连环计”。赤壁之战中,庞也因此计收获了名声,让他成为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谋士。后来,将领们在带兵打仗中,经常使用连环计来攻打设计对方,它也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在军事策略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庞连环计是《三国演义》里边一个非常精彩的计谋,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计策是的吗?曹就没有考虑过这其中很多的弊端吗?
曹征讨荆州,率军南下,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率军抗拒曹,两军在赤壁相遇。由于曹军队已经染上疾病,两军刚刚交战,曹就败退回到江北。这时候周瑜的部将黄盖对周瑜说:“眼下敌众我寡,很难和他们长时间的对峙下去。不过,我看到曹军船舰首尾相接,可以烧毁他们的船舰逼迫他们退走。”这是《三国志·周瑜传》当中的记载。
在《三国演义》当中,周瑜和诸葛亮都认为:“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有一个问题,“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做一处”,然后才能成功。将曹战船连环起来的“连环计”是庞提出来并说服曹实施的,结果被诈降的黄盖一把火烧尽,惨败而归。
实的情况,庞献过这个铁索连环计吗?庞是周瑜的功曹。周瑜抗拒曹,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因此让他担任了南郡太守。周瑜去世,庞送丧到东吴,归来后,刘备已经借得荆州之地,被孙权推荐为荆州刺史。就在这时候,庞成为刘备的部下,被任命为州从事耒阳县令。这可以认定赤壁战时庞在周瑜处。
据此,《三国演义》中庞到了江北向曹献上的连环计,只不过他还不是周瑜的功曹。实际上庞有没有见过曹呢?所有的史料当中都没有庞献上连环计一说,也就更没有庞到过曹营一事。《三国志》记载了黄盖发现曹船舰首尾相连这样的细节,与之相,献连环计要重要的多,为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却没有记述?这只能说明,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连环计一事。
在《三国演义》中,庞向曹献连环计是怎么说的呢?庞说:“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播,便生疾病。若依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把庞这段话摘出几个:风浪、潮水、颠簸(播),铁环连锁、人马行走。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因风浪形成颠簸,让北方人很不适应,用铁环连锁,人马就可以畅行无阻。”再进一步压缩一下,是“风浪”形成“颠簸”。
我们向下追问一下,“铁环连锁”能解决颠簸问题吗?若遇到大的风浪,即便是停在避风里的船,也会像跳舞一样,七上八下不停地跳跃颠簸,更不用说,三五十条一排船在航行中遇到风浪,又怎能解决颠簸问题?正的大风浪来了,两船连在一起,反而增加了危险性,因为它们的颠簸起伏是不一致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把船造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船大抗风浪”。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