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人是如何对付蝗灾的 对于此种手段极其残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对付蝗灾,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其实自古至今,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受蝗虫的威胁。早在孔子的《春秋》里就有对蝗灾的记载:“隐公五年秋,螟。”“螟”就是蝗虫,鲁隐公五年秋天,发生了蝗灾。勤劳聪明的中国人民已经摸索出对付蝗灾的方法。
而北宋则是一个蝗灾频发的朝代,蝗灾已成为继水灾、旱灾之后的第三大自然灾害。
北宋初年,自上至下,人们对蝗虫和蝗灾认识不足,对付蝗灾是消极处理。作为皇帝的宋太宗竟然不认识蝗虫,当时还有很多人还相信蝗虫是虾化生而来。因当时人们还认为“蝗虫抱而死”,所以对于蝗灾都没重视。
直到宋宗天禧元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宋宗才意识到“前转运使言蝗不为灾,皆妄也”。从此,北宋开始对蝗灾重视起来。
北宋时期对付蝗虫的方法不外乎土埋、火烧、扑打,这些都是前人用过的。
北宋对付蝗灾的创新之处是“掘蝗子”,蝗子就是蝗,蝗虫的繁殖力惊人,一只母蝗会产200粒以上。“掘蝗子”就是从源头来预防蝗灾。宋仁宗时下诏让百姓“掘蝗子”,一升“蝗子”能换五斗菽米或二十钱。这个措施大大调动了人民捕蝗的积极性,效果很好。而蝗虫对这种大规模断子绝孙的做法,感到很痛心。
因“掘蝗子”卓有成效,所以沿用至今。
治蝗的成效离不开地方官员的执行,于是朝廷明文规定了地方官员的灭蝗职责,并施行“问责制。”在“问责制”的压力,有些地方官员就互相推诿,推卸责任。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在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当县令时,有一年遇到蝗灾,米芾尽职尽责,灭蝗工作开展得不错。没想到收到邻县一封公文,指责他“以邻为壑”,把雍丘的蝗虫都赶过来了。米芾看后,就写了“蝗虫本是空中物,天道来为百姓灾。本县若是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四句回信。对方看到米芾的回信也“绝倒”。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