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明朝宦官势力死灰复燃!明朝为什么要重新启用宦官势力?
明朝为何要重新启用宦官势力?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败国蠡政之事,不可殚书!”
这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用自己的笔记录东汉历史时,用来控诉宦官专权对于东汉朝廷吏治的巨大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中,宦官或者说一直都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宫廷的内官,失去了作为男性的尊严,专门负责侍奉皇帝和嫔妃,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宦官的地位是非常的低下的。
但是实际上,因为宦官是最接近权力中心(皇帝本人)的群体。他们往往具有极大的力量。如同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乱政等,这个群体一度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在史书上留下来了数不胜数的记载。
而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势最大的三个朝代,就是著名的东汉、唐代、明代。
《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
其实宦官专权,从赵高挟持秦二世胡亥开始就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两汉都没有吸取赵高亡秦的教训,在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可以说是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苦口婆心的劝导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但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不敢如何,等到诸葛亮病逝后,马上重蹈覆辙,亲信宦官黄皓,打压诸葛亮提拔的贤臣,从此蜀汉的局势就江河下了。
到了唐代,在初唐及盛唐时期,因为皇权集中,宦官自然无权无势,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宦官高力士已经大权在握,这个时候李隆基还能控制宦官。但是等到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开始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序幕。从此唐代也渐衰落,李辅国之后的几个大可以说权倾朝野,对文武大臣甚至皇帝都是生予夺,废立在一言之间。
一生都受制于宦官的唐昭宗评价赵高和东汉十常侍说道:“宦官之兴,肇于秦、汉。赵高、阎乐,竟灭嬴宗;张让、段珪,遂倾刘。”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着自己刀一步步的击败了国内的割据军阀,并且最终攻占了北京,击退了蒙元势力。被后人称之为:得国最正。朱元璋本人立足前代历史,对于宦官深恶痛绝,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的防止宦官专权的举措。立下了“皇明祖训”明确要求宦官不可干政。而且朱元璋对待可以说非常警惕。
曾经陪伴了朱元璋二十多年,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一个老,就是因为在朱元璋批奏折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就随即被朱元璋以“干政”的名义驱逐出宫,发配原籍。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但是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不久,宦官势力就再一次死灰复燃,甚至导致了大明帝国的衰亡。那么什么为什么在朱元璋立下这样的规矩之后,明代的势力不但再一次死灰复燃,并且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权倾朝野的大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样情况的原因。
一、中央集权的过度加强,使得皇帝本人精力难以为继,宦官可以协助处理政事
纵观中国古时候史,地方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调整与改革一直都是每朝每代皇帝的难题。过于强大就会威胁中央,例如唐代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朱元璋本人因为出身低微,见多了民间污吏造成的疾苦,对于权力有着一种极度的渴望。为此朱元璋大功臣,废除丞相,借以加强皇权。
他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设立了内阁,通政司,布政司,六科等中央秘书机构来协助自己处理政事。正如前文所言,这些机构只是秘书机构,只能提供建议,并不决策权。同时五府机构的设置将军事主官的军权进一步的,任何一个军事将领都不可以率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可以说是为了预防权臣,武将篡国问题做到了极致。
但是过度中央集权的后果就是皇帝本人必须承担全部的政务,皇帝自然是可以乾坤断,但是关键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皇帝本人来裁决。即使是“勤奋”如朱元璋,有时也不得不让自己身边的宦官协助自己处理公文和事务。要是碰上不喜欢上朝的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一批宦官帮忙处理政事何乐而不为呢。
嘉靖皇帝像,以炼丹和不上朝出名,但是他却紧紧的控制着整个帝国
二、宦官可以成为皇帝制约文官集团的工具
东汉的灭亡离不开宦官和外戚的交替专权。新皇帝即位后要么选择依外戚的力量除掉宦官,要么依宦官的力量除掉外戚,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东汉。
到了隋唐时期,自从隋炀帝“开科取士”之后,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传的门阀贵族势力被打击殆尽,外戚势力也随之衰落了,但是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
官僚队伍大多是按照科举成绩好坏来选拔人群的。考生根据地域和老师门生甚至是当年主考官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利益集团--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按照儒家理想治理天下,在文官集团看来,最理想的皇帝就是“垂拱而治”的塑像了,大明的文官集团极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东林”。
而皇帝自然是希望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为了和庞大的文官集团做斗争,只能启用自己身边的来制约。
后世较出名的就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
刘瑾在书中的形象,最后为了平息众怒,他被皇帝千刀万剐而死
东林经常用儒家教化来训斥皇帝,甚至干涉皇帝的立后,立储的军国大事。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更是让小皇帝心惊胆战了十几年。但是王者天性,又怎么可能长期受制于朝堂。皇帝自然是更不希望朝堂之上形成另一股强大的势力,进而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治。
此时,宦官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宦官因为身体残缺,向来被儒家士大夫们所取笑,一般情况下,文官集团中的官僚士大夫们看不上这些“丢了命根子”的阉宦的。同时也因为如此,避免了宦官势力去投朝堂之上的文官。
魏忠贤的影视形象,崇祯即位后,即被流放,客死异乡
三、宦官文官集团更加可控
宦官的权力来源自皇帝本人,对于他们来说,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权利。为此他们不得不对皇帝忠心耿耿。毕竟有很多个,皇帝不高兴了随时可以替换掉。
宦官就像是皇帝的一把刀子,随时准备“揣摩圣意”按照皇帝的心思和旨意去对付那些想要分割皇帝权力的臣子们。
而且对于明代的皇帝来说,一旦事情严重化,为了平息文官集团的愤怒,宦官又会被第一个扔出来,承担天下人的唾骂,自身也丝毫无损。经过这一番折腾,文官势力被压制,皇帝也展现了自己的权威,宦官没了就再换一个,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一个问题,明代后期虽然出现了很多的权势熏天的大,但是他们的权力从来没有脱离过皇权。他们的一切作为,皇帝都看在眼中,甚至可以认为这些都是皇帝默许的行为。例如说刘瑾和魏忠贤,其人都已经嚣张跋扈到自称九千岁,但是他们谁都不敢动哪怕是一点觊觎皇权的念头。
三、总结:
史书之中对于明朝的灭亡,经常出现宦官乱政,造成了明朝的灭亡的论调。
但是也有论调认为明朝的灭亡,元凶应该是东林人。东林人只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眼高手低,只会清流批评,而治国无能。甚至有人认为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反而导致东林无人制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宦官专权在一定程度上是明代皇帝迫不得已的选择,在明代,因为朱元璋彻底废除了相权,皇权的过度加强和文官势力的崛起,导致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从中加以制衡。当这一个实力尾大不掉时,明代皇帝选择再建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从而保证皇权的稳固。
而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建立莫不如此。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