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黄马褂到底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被赏赐的人都充满优越感呢
还不知道:清朝黄马褂到底有什么作用的网友们,
在清代宫廷剧中,黄马褂似乎和皇权联系得很紧。一个即将被斩首的人犯脱下外衣,露出马褂,眼神中划过一丝傲气,监斩官突然表情凝固。
在秦腔剧《拾黄金》中就有“我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我穿过是黄马褂,我穿的是祾罗锻……”的唱段。
黄马褂能救命吗?清末商人胡雪岩因为积极参与政事,大力资助清,被称为“红顶商人”。1881年(光绪七年),他光绪皇帝被授予三品布政使头衔,赏赐黄马褂,红顶戴,但最终还是被查抄家产,郁郁而终。拥有和珅有二十多件黄马褂,但后来被直接赐死。
清朝的黄马褂有什么作用呢?
马褂是满族人为了方便骑马而发明的“鄂多赫”,它本非中原装束。人们把骑马时穿的褂子,称作“马褂”。皇帝外出打猎穿着马褂,后来逐渐成为八旗士兵们常见的装束。他们穿着马褂、铠甲四处征战,扩张领土。
清兵入关,满人的风俗习惯传到了中原大地,马褂也跟着进来。
马褂方便骑射,成为士兵的标配之后,渐渐流入了贵族阶层,它的样式也不断改进。为了显示身份,贵族们甚至将貂、狐等动物的皮毛加到马褂上,并将其露在外面。
然而,再奢华的马褂都不上黄马褂。
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下令臣民不能穿用衣服,黄袍成为皇室专用,后代依照这个规矩。到了赵匡胤时代,“黄袍加身”之后,更皇权的象征。皇帝所穿的龙袍由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经纬金线,图案华丽,雍容华贵。再看看明清紫禁城的金碧辉煌,就更容易理解了。
皇帝穿着黄袍,皇帝身边的近卫也有了身穿黄衣的资格。
清代宗室大臣、史学家的爱新觉罗昭梿曾在《啸亭续录》一书中,专门对黄马褂进行了讲解。他写道:“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从此可见,皇帝身边的护卫禁军几乎都能够穿着马褂。
御前近卫和近臣所穿的黄马褂又被称为“行职褂子”。他们只有在履行职责时才能穿,等到离任时,黄马褂也要交还于宫中。
还有一种能穿黄马褂的特殊情况,那便是“行围褂子”。顾名思义,这种马褂是在围猎时才能穿的。话句话说,就是有资格陪同皇帝打猎的人才能获得这种马褂。
当然,还有因功获得黄马褂的情况。官员立下大功,皇帝赏赐一件黄马褂,心里喜欢得不要不要的。在清朝中后期,皇帝为了拉拢朝臣或朝外的势力,会将黄马褂作为礼物来赏赐。如我们说道的胡雪岩,他因为协助左宗棠有功而被皇帝赏了。
因功而赏赐的黄马褂一般不会被收回,但也不是随时都能穿。只有在重大典礼时,受赏者才有资格穿上。平时甚至要将其供在家中以表尊重。被赏过黄马褂的官员常常会充满优越感,往往也具有更大的威望和话语权。
当官员被派重要任务时,为了提醒他朝廷对尽心尽力、忠诚担当,皇帝也会赐予黄马褂。1895年,李鸿章和本人签署马关条约时,他就身穿着一件黄马褂。不久,李鸿章被极右翼青年小山丰太郎袭击,击中脸部,鲜血也滴到了黄马褂上。李鸿章下令保存血衣,作为与本谈判的。最终,本在多方压力下将赔款减少了白银一亿两。
黄马褂虽不能保全性命,却成为皇帝、后宫、贵族的标配,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拥有黄马褂,说明受到皇帝的宠信。
在清代,等级荣誉和服饰联系得很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