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的一个盛世吗 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康乾盛世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乾隆盛世是传中国盛世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它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最牢固的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
康乾盛世这个在我们现代人眼中视为中国古时候最宏大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却在1793年英国使团来华的情况下揭开了其实的面纱。
来华之前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很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盖顶。偶尔有一幢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评论者甚至还去掉“之一”二字。
确实,乾隆治下的中国,纵向,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为什么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18世纪同时期的欧洲由英国主导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在当时,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1磅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非常普遍。
乾隆盛世的贫困,不单单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虽然乾隆的康熙皇帝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知道有人环绕航行过整个地球。虽然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已经向他介绍了心说,虽然英国使团给他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甚至还有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他却对世界大势的变化没有丝毫敏感。他视民间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最牢固的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治的笼子里。
大清各个层面都处于他的强力控制之下:
他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杜绝了皇族、外戚干政的可能,使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安享俸禄,不敢乱说乱动一下。他以高明的权术和超常的恐怖把大臣们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间,以确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畅通无阻。
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的态度是一味。在他眼中,皇帝、官员和百姓,是父亲、和孙子的关系。不管父亲如何,也不许有丝毫反抗。因此,老百姓无论被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对于群众聚众,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
对于知识分子,他更如临大敌。他以超级恐怖为手段,扫除一切可能危及治的思想萌芽。乾隆年间仅大的就出现了一百三十件。三十余年的运动,如同把整个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萌芽,打造了一个他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治并没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暗淡无光。
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的成就。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为代表的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乾隆死去两百多年后,仍然有很多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这片特的土地。
只有透彻了解了这盛世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