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选官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整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对唐朝的选官标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了曹所提出创立的九品中正制的很多弊端。那么在三国之后的人才选拔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唐朝的选官制度。

唐朝的选官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整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到了隋唐的时期,隋文帝是一个励志改革的人。他就觉得这个制度太糟糕了,就将九品中正制改了,创立了科举制。隋朝问题出在哪里?不是一个没有制度的时代,而是一个有很好的制度,很好的法律,一个很好的时代。但是隋朝为什么垮了呢?说一套做一套,制度是好的,做的都是坏的。

  隋朝倒了以后,唐太宗很聪明,把隋朝推翻,但是并没有推翻某些制度,把很多好的东西都留下了,把坏的东西去掉了,所以科举制到唐朝就发扬光大了。科举制最大的优点是向全开放人才的通道。一个国家,一个能不能稳定,就看支持它的这个阶层是不是广大。支持它的阶层越广大,这个国家以及政权就越稳定。唐太宗很知道这一点,所以就像全开放了人才的通道,只是我们要注意,唐朝在这个里面提出的口号和曹不一样。唐朝提出的是唯贤是举,而不是唯才是举。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是整个精神都改了。

唐朝的选官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整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科举制把人才的大门打开,同时也伤害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因此科举制是一个过程,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门管理的艺术,管理的艺术急不来,慢不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它不停地动,只要在动,就在发展,所以需要慢慢去完。但是科举制造成了一种人才选拔的趋势,这个趋势一旦形成,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可能退回来。科举制实行下去之后,中国从此就不会回到门阀世族的时代。

  科举制开放了士人,学子报考之门。以前的考试主要是考经,经典,儒家的经典作为考题让考生背诵写出来,再把这个经典的意思解释清楚。科举制的重点不在背,主要考诗赋,特别是隋朝建立起来的进士科,后来成为科举的主流,最主要考的是诗赋。从语言学来说,要考音韵格律,写诗考你的辞章典故,考你的知识,更重要考你的个性。题目出来了,不用背诵,你尽管敞开把你的思想写出来,让你充分发挥,个性的挥洒,展现出来。所以这样的考题对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来说洋洋洒洒,如大鹏展翅,海阔天空任你翱翔。

唐朝的选官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整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唐玄宗时候就有一个有名的例子。有个大官的叫张奭,科举考试那一年,考官想拍他的马屁,让他考了第一名。京城有上万的考生,一听说不通文墨的人竟然考了第一名,大哗,沸沸扬扬的。这个声音就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玄宗一听,科举作弊还了得?从而亲自来考,上了花萼楼,把今年入选的人到这里来,当着他的面出题考试。张奭拿着那个卷子一个字都写不了,整整从开始到考试结束,坐在那里发呆,交了一个白卷。这既是有名的“曳白”。唐玄宗看到这个卷子,脸色铁青,当时就下了重罚,把这些舞弊的官员都给罚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科举制的特点就是如果你没有才华,只是背,什么都答不上来。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选拔的是做官的,干嘛要这么多有文学才华的人呢?其实这就是对唐朝科举制度的了解不够全面。唐朝科举制第一块是你个性的挥洒,接下来就是一个策问,这一部分是国家遇到的疑难问题变成考题让你来答,要回答的有文采,合乎制度,合乎法律,合乎民情,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举个例子,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拿了土地种田给国家交税。这个制度挺好的,可是实行了一百年国家没有土地了,资源不够了,而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成长,国家没有土地分配怎么办?就这样头痛的问题变成考题,考生告诉怎么来解决。所以科举考试加了这一块之后是有一个很实际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光考文学的空的东西。是把文学个性和从政紧密结合在一起。

唐朝的选官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整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这样子我们就知道,进士科其实是很难考的。很多人在考场是久经磨练,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才考上。唐朝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难度是相当高,一旦考上就号称是登龙门,中举的人非常高兴。大家喜喜悦悦地到大雁塔下去题名,把自己的荣誉留下来。唐人写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唐朝的科举制度,你进士拿到了,喜悦还没完,还要重披战袍再上考场,这个考试只是礼部的考试,也就是门的考试。通过了,只说明你具有当官的资格,而不是当官。

  你想当官,第二道考试到吏部,组织部门去考第二道的考试。一进去,四只拦路虎就出来了。吏部考试考的四个方面:身,言,书,判。第一道,身,就是考你们的身材,唐朝是一个唯美时代,当官要一表人才,要有个子,有相貌,有气度,有气质。这一关是较好过的。第二道就是言,说话,不会说话就把很多简单的事情激化了,变成矛盾了,所以要会说正经的话,而道理要讲到人家的心里头去。所以言这个考试非常重要。第三道,考书,就是写字,写书法,官员写字不许龙飞凤舞,要求字写得一板一眼,把字写得非常清楚,端正。因为所有的行政其实都是文书行政,是文件,文字来周转的,因此你的整个字要写得让人不会看错,不会出现差错,这就是一板一眼的书法。我们今天发现的唐朝的文书字都写得很端正。

唐朝的选官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 整个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这三道考试身,言,书,如果是对一个官员最基本素质的考试,那么
第四道考试判那就更难了。判就是对一个官员行政能力的考研,就是批公文,判案子,要写一篇好的判文,要求你写的有文采,还要求你要写的合理,合法,合情,合礼,要做到言情并茂,让人读
了之后深以为然,还的不好写,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官文。

  举一个有关唐朝判文的例子,有一个妇女,她的名字叫做阿刘氏,她的母亲原来是在一个姓蒋的叫做蒋恭家里做婢女,婢女怀孕以后出嫁,生下了孩子阿刘氏。蒋公蒋家依然把阿刘氏当做婢女,阿刘氏不服,说我母亲从蒋家出嫁以后身份已经提高了,变成客女了,所以你不能继续把我当婢女使。就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唐朝考试的一个试题,你要解开这个案子,就要明白唐朝的几个问题,第一个唐朝的制度阶层有严格的区分,叫做良制,一般的公民就是良人,公民之下的这种身份就叫做,而里面又分好几个等级。在我们刚刚举例中,最低的等级就是婢女,婢女高的就是客女。婢女基本上是主人家的财产,可以把她和东西基本等同起来,完全没有什么身份的权力。婢女结婚了,生个女儿,这个女儿长大以后,婢女能不能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呢?是不可以的。如果把女儿嫁出去,就叛你偷盗。但是客女不一样,客女也是身份,但是她可以支配自己的私有物,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试题里面设置了一个法律的模糊地带,阿刘氏的是个婢女,婢女怀孕出去以后身份变了,变成客女以后把女儿生下来,那么这个女儿到底是婢女还是客女?实际上问题的争执就在这里。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你这个判官能够合情合理合法,做出一个好的判决。

  这个判官整个案子做了一个陈述,陈述之后做了几个判。第一,把这个案情写清楚了。第二,就说蒋家把这个阿刘氏当做婢女,根据是“指腹称,凭胎索婢”(《贞观政要》)这就是你的理由,但是这个理由是不合情理的。第三,从传上找依据,他说历史上秦始皇是吕不韦和秦始皇有关系怀孕的,怀孕之后嫁给了秦始皇的。如果按照蒋家的道理秦始皇不能是秦朝的继承人,他应该是吕家的人。可是他确实是继承秦国的王位啊。所以从历史根据也不对。列了三条,把这个案子给否了,阿刘氏身份应该是客女,应该随她身份。这就是从法律上有依据,历史上的情理上都找到一个根据,而且必须把这个判文写的很漂亮,都是四六骈文。

  科举考试要的是这么一个全部的过程。从礼部的考到吏部的考,吏部的考不容易通过。因为我们不能把科举制等同于后来被阉割为考八股文的这种考试制度。有很多唐朝的当了很大的官还觉得很遗憾,就是没有从科举出身。说明特别尊重人才。通过这种选拔就堵塞了很多人通过溜须拍马,通过贿赂,从旁门左道入仕这么一条道路,使得唐朝官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科举考试,锻造了一批有理想,并且懂得依法治国的干部队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