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战兵器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横刀: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战兵器,制作工艺影响了后来的世界名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唐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的一座高峰,不仅疆域广袤、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其不朽军功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古时候最后一个完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朝代,唐朝能够取得赫赫军功,证明其武器装备也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

  唐代的近战兵器,主要是唐刀。而唐刀中,又以横刀使用率最高、普及面最广,是与当时的大马士革刀齐名的名刀,并称刀剑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

  后来,横刀的打造技术东渡本,开花结果,形成了后世界知名的本刀。

  在历史上,横刀是如何产生,又为何能成为名刀,怎样影响本刀的呢?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战兵器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

  据《唐六典·武库令》记载,唐刀主要有四种,“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其中,仪刀,顾名思义,就是用作皇家庆典礼仪活动的礼器,与“金瓜锤”类似;鄣刀,《唐六典》记载是“盖用鄣身以御敌”,是具有一定格挡功能的刀,但因为史料缺乏,其形状已难考;陌刀,是一种形制巨大、两面有刃的长剑,列阵时“如墙而进”,挥舞时能使“人马俱碎”,堪称大器。

  作为军用唐刀之一,横刀的功能正好与陌刀形成错位:它是一种短柄佩刀,是作为辅助武器而存在的。

  在《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中,有一段名将哥舒翰上阵敌的生动描写:

  “翰使枪,追贼及之,以枪搭其肩而喝之......翰从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堕,无不死者。左右辄下马斩首。”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长枪等长兵器是战场上的主角,到了刺敌于马下并收割“胜利果实”时,佩刀才派上了用场。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短柄的横刀就是龙套。

  首先,横刀在唐军中的使用率也非常高。《新唐书·兵志》记载,横刀是唐初时府兵的标配:“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可见,横刀和是当时府兵的主要兵器,而横刀是唯一近战武器。

  其次,横刀虽然不适合正面冲,但却能与兵器互相配合。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所著的《李卫公兵法》中,就有对横刀配合长柄、远程和护体兵器,在战场上联合作战的场景:

  “令士卒擐甲胄,櫜弓矢,佩刀剑,持矛盾,左右上下,以便习其事。”

  再次,在激烈的近身肉搏战中,横刀往往更能发挥它的威力。如身兼四镇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曾经“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新唐书·王忠嗣传》);“唐代三绝”之一、被称为“剑圣”的裴旻,北伐奚人时曾被重兵围困,他“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断,奚大惊引去”(《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显示了惊为天人的刀法。

  所以说,尽管攻击范围、攻击力有限,但因为轻便灵活、易于携带、利于近战,横刀具备了类型唐刀无法取代的优势。

  横刀之所以能成为与大马士革刀齐名的名刀,除了其配备广泛以外,更因为当时冶铁锻造技术的精湛。

  而唐代之所以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军刀,与前代的技术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掌握了非常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制造出来的青铜兵器甚至可以同时期的铁制兵器更加锋利。

  1965年,在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含有铜、锡、铅、铁、硫等多种合金成分,因含有硫化铜而防锈,稍一用力,便能将16层白纸划破,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我国的冶铁技术因为有青铜时代的技术沉淀,如应用了高炉、鼓风机等设备,使得人们可以轻松的让块炼铁熔化成为生铁,因而尽管起步较欧洲晚,但却能后来居上。

  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加热,铁吸收了木炭中的碳成分,提高了含碳量,就成为了钢。而如果一块钢经过上百次锤炼以后,就能生产出组织更加细密、成分更加均匀、品质更加优良的百炼钢。

  于此同时,人们还掌握了“淬火”与“退火”技术,提高了兵器的柔韧性和锋利度。

  汉朝,钢刀成为了汉军的主流兵器,霍去病北伐匈奴、封狼居胥,它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马镫的发明,重甲骑兵开始成为标配,这就对钢刀的锋利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著名的冶金家綦毋怀文对当时的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为隋唐以后钢制武器质量提升提供了条件。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战兵器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

  

  在吸收了前代冶铁锻造技术的基础上,在唐刀的生产过程中,还主动采用“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这两种技术,使得横刀成为当时世界上品质最为优良的刀剑。

  (1)“覆土烧刃”是一种局部淬火技术:以调配好的泥土覆盖在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部位,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并淬火。

  这时,没有覆盖泥土的地方会迅速冷却,而有泥土的地方则温度变化较慢,这样就可以控制不同部位的冷却速度。而冷却速度与硬度成正,与韧度成反,这样就可以达到调节不同部位硬度与韧度的目的。

  (2)“包钢夹钢”也是一种让刀剑兼有硬度与韧度的方法。包钢是在坚硬的高碳钢中加入较软的低碳钢,而夹钢是指在低碳钢中夹入高碳钢。

  经过以上冶炼锻造技术打造的横刀,有的还要在其刀首、刀柄、刀鞘等处配以丝绳、金属等饰品,乃至镶金嵌玉,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所以,在唐代,赠送宝刀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如唐太宗就曾为了表彰房玄龄和魏征,“亲解佩刀以赐二人”(《贞观政要》)。唐诗中,更有大量以宝刀赠送友人的例子,如“知君先负庙堂器,今还须赠宝刀”(李白《赠华州王司士》),“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而说到了赠刀,在历史上,横刀曾经被作为礼物,赠送给本使者或遣唐使团成员,并被他们带回本。随之传入本的,还有横刀的打造技术。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战兵器是什么?是怎么制作的

  在历史上,本总共向大唐派遣了13批次的遣唐使团。除了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礼仪之外,兵器打造技术也是他们学习的重中之重。

  在遣唐使团中,专门配有工匠、,在唐朝学习以后,他们把横刀的打造技艺也一起带回了本,影响了其后1200多年的造刀方法。

  但是,横刀传入本以后,却在外形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是直刃的横刀,在传入本后开始变弯了。这是因为,本虽然学到了打造横刀的方法,却没有学到高温熔炼技术。本的低温炼炉烧出来的钢材非常硬,很难打造,而最简单的就是由多名工匠持大锤轮番敲打,这样作就很难保证钢刀是直的。

  可是,在实战中,人们却发现了弯曲钢刀的好处:在砍中威力更大。由此,弯曲造型的钢刀才被流传下来,以至于成为后来本刀的主流。

  而且,在本平安时代后期,优良的工匠辈出,所造的钢刀无论是在工艺还是在质量上都卓尔不凡。

  与之形成鲜明对的是,随着唐朝的陨落和五代的乱世,横刀的打造方法竟然逐步失传。到了宋代,更因为武器大批量粗制滥造,导致产出的钢刀质量严重下降,而北宋中后期的冗官、冗军,更使得这种现象有增无减。

  因此,本名刀出现了回流中国的现象,欧阳修说:“宝刀近出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本刀歌》)。本出产的宝刀,竟然成为宋人的抢手货,令人唏嘘不已。

  结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外向型帝国,其兼容并包、开放大度,前无古人。不过,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很多先进的科技特别是手工技术,在战乱中逐渐失传,但却在被唐文化所影响到国度落地生根,继续发展,成为他们的国粹,横刀便是其中的代表。

  虽然这足以说明唐文化影响力之强,但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