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签订之后 为什么辽国没有趁机吞并西夏呢

  还不知道:辽国为何不吞并西夏的网友们,

  辽国之所以没有吞并西夏,主要在于“澶渊之盟”后“汉化”很成功,其农业经济已经占据很大份额,其精神也已经渐“宋朝化”(享乐贪腐内斗、战斗力意志开始薄弱)。

  再加上西夏适时妥协,辽国失去对西部安全地担忧。最后,西夏的军事实力并不弱。盈亏相较,辽国也就不再执着于灭夏。

  (1)辽国汉化在萧太后和韩德让开始速度加快

  澶渊之盟是辽圣宗(983-1031年)与宋宗在1005年所签,该协议签订之后,辽国已经走到历史中期。西夏则建国于1038年,可见,辽国步入中年期后与正处于青壮年的西夏相较,在抵抗精神上辽国就不能与西夏相。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 为什么辽国没有趁机吞并西夏呢

  辽国的汉化过程从进入幽云地区后即开始,正始于韩德让参与国家决策,直至与萧太后共同执政,辽圣宗以“父礼”待之。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主动发起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军事行动,但最终失败。982年辽景宗第三次南下复仇在数次被打败后以35岁的年龄病逝。其子辽圣宗11岁就继位,很显然不能亲政。为此,其母萧太后(萧燕燕)在宗室虎视眈眈下摄政。

  宋太宗知道消息后决定第二次北伐。由此,萧太后为了控制军权抵挡契丹贵族对皇权的虎视眈眈,便请韩德让相助。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父亲韩匡嗣乃是辽国中的掌权者,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到辽景宗都受重视,掌握一定军权。韩德让又是文武兼备。

  萧太后与韩德让一起实行了“萧绰变革”,其核心就是汉化。986年,宋太宗的第二次北伐被辽国打败。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 为什么辽国没有趁机吞并西夏呢

  (2)辽夏之战被认为是辽国衰落的原因之一

  西夏建国前,李继迁、李德明父子虽时叛时降,但总体上仍臣服于北宋,在辽宋间左右摇摆以搏自己的利益。问题出在“澶渊之盟”后,李元昊1032年掌握大权前,就已经看出宋仁宗时期的宋朝的本质:宁花钱买太平苟活于世,也不愿振臂一呼做七尺男儿。

  所以,李元昊1038年称帝后就开始与宋朝进行了“蓄谋已久”的战争,从1040年到1042年的三年之战的结果就是1043年“宋夏和议”成功。宋朝基本承认西夏国;同意恢复榷场;每年25.5万银、绢、茶赐西夏等。

  李元昊1044年,辽兴宗派10万大兵奔西夏,从李继迁开始辽国与夏之间就存在姻亲和臣属关系。辽兴宗的姐姐嫁给了李元昊,但二人感情不和,1035年生病乃至病死都不去探望也不通知辽国,辽兴宗为此极为愤怒。

  “宋夏和议”后,辽国觉得西夏势力已大、李元昊“以下犯上”的居多颇多乃是威胁,因此伐夏,在第一次贺兰山之战中,辽国大败!

  1048年,李元昊被太子宁令哥所,1049年,辽兴宗发兵复仇。此战,权臣没讹庞被打败;造成李元昊父子仇的没太后被抓,最终被赎回。经过两次辽夏大战,桀骜不驯的李元昊被是为关键,自此,西夏重回“倚辽攻宋”的战略。

  西夏中前期与辽、宋、回纥(回鹘)政权为邻;下夏中后期与金、宋、西辽、蒙古为邻。辽国之所以没有灭掉西夏,主要在于《澶渊之盟》前后,契丹人的“汉化”发展较成功。

  面对蒙古南下,金国应联宋抗击,为什么反而攻击

  宋人很无聊用精神胜利法,以鞑靼称呼蒙古

  宋朝不会钉马掌才造成打不过敌人!请不要再开玩笑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