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名将有几位死于乱箭中?
了解《三国演义》的网友们都知道,罗贯中在撰写人物结局之时,总是对一样结局较感兴趣。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死于马忠的暗箭;江东虎臣甘宁,被蛮王沙摩柯一箭射。孟达在起兵谋反之时,也一箭了名将徐晃,包括威震东吴的张辽,亦是同样结局。
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以上提到的这些名将,都并非是死于箭伤。而张辽、黄忠、太史慈等人,其实是病故的。那么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要大批量给三国名将安排这种同样的结局呢?在笔者看来,恐怕有这两个原因。一方面,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其实宣扬了一个武将精神。在罗贯中看来,武将战死沙场,才应当是他们的最终归宿。而作者也丝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几乎所有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名将,他都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吴书》提到,太史慈在临终之前,便完美诠释了这个道理:“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由此可见,这些武将的最终归宿,也是符合小说中宣扬的忠义思想的。宁可战死沙场,不做敌方俘虏,也是绝大多数三国武将的实写照。
另一方面,作者刻意给他们安排了被敌将射的结局,其实也是在维护他们的正面形象。这样一来,即便他们战败乃至身死,读者也会认为他们的能力值得肯定,只是缺了几分运气。正因如此,三国名将虽然很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忠实粉丝,可见作者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上的高明把握。说到这,难免有读者会问,正史中是否有死于乱箭的名将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三位名将和一位谋士,都不幸亡于流矢乱箭,实在叫人惋惜。
首先,是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孙坚。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孙坚作战勇猛,但却有一个轻敌冒进的致命缺点。而江夏太守黄祖,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让孙坚落入了自己的包围圈中,一举将这头江东猛虎射。对此,裴松之注引《典略》、《英雄记》中,有着更为详细的说法:孙坚大败敌军之后,难免有些得意,他率领轻骑贸然前进,最终死在了敌军事先埋伏好的竹木石之下。
其次,是一员叫做张济的割据诸侯。巧合的是,他与孙坚一样,都是死在了进攻荆州的路上。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张济和郭汜、李榷一样,都曾是董卓的部将。而且这三人手下,都有着一定数量的本部军马。在董卓死后,郭汜、李榷为了争权,不惜在长安城内相斗。而张济却是保持中立态度,他的野心并不算大,后来汉献帝东归洛阳,也是多亏了张济和杨奉等人带兵护送。但后来张济与杨奉、董承等人发生了冲突,遂带人离开了汉献帝,后辗转来到荆州。因为军队缺粮,张济便向荆州地区劫掠,却不小心死在了南阳郡的穰城。而他的侄子也非常有名,正是后来屯居宛城,并两次大败曹的张绣。
在正史中,虽然张辽徐晃并非是死于乱箭,但同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却是恰好被诸葛亮射的。据《三国志张颌传》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张郃之死,其实颇有隐情。按理来说,张颌这样一位久经战场的老将,他不可能不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
而事实上,裴松之注引《魏略》中也提到,张郃表明自己的担忧。但值得玩味的是,司马懿却坚持要张郃追击,致使后者右膝盖中箭,这才导致了张郃的阵亡。不难发现,正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手将张郃推进了诸葛亮的埋伏之中。事后,司马懿竟然还感慨道,说诸葛亮乃“天下奇才”,以此来撇清自己的嫌疑。
除了上述提到的三位名将以外,还有刘备手下的庞,也是不幸死于流矢。据《三国志庞传》记载:“进围雒县,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刘备手下的谋士中,庞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无疑是超过诸葛亮的。在进攻益州之时,庞片刻之间便为刘备提出了上中下三计,而刘备只采取了中策,便轻易进军到了益州腹地。在庞提出的战略构想中,他建议刘备将益州作为蜀汉集团发展的根据地。可惜刘备对荆州颇有执念,最终导致自己的大业全都因为一个荆州,从而毁于一旦。可惜庞死于这次意外,否则刘备也未必会走到后来那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