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夺门之变rdquo;的中石亨、曹吉祥以及徐有贞最后下场如何?

  “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最后是什么下场?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相,一起看看吧!

  首先说说三人里倒霉最早,下场也最“幸运”的一位: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徐有贞。

  其实,在谋划这场丑剧前,名声早已狼藉的徐有贞,也曾有机会做个名垂青史的良臣:作为明代书画祝枝山的亲姥,原名“徐珵”的徐有贞,少年起就以博学著称,从兵法韬略到天文地理,样样都有家造诣。明英宗早年登基时,也正是徐有贞慷慨进言,怒斥明朝军政弊病,句句戳中要害。从此名声鹊起。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声名狼藉的徐有贞,却还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水箱放水实验”,首开人类物理学先河,领先欧美同类实验四百多年。他以此为理论基础创造的新型治水方法,帮助明朝在之后百年里,完成多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不夸张的说,在潘季驯之前,他就是明朝最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没有之一。

  但土木堡之战的噩耗,却叫身负奇才且胸怀大志的徐有贞,瞬间现了眼。面对瓦剌嚣张刀兵,徐有贞吓得腿发软,在朝堂上高呼“南迁”谬论,差点带节奏叫明朝变南宋。然后被大英雄于谦一顿怒斥后,才算灰溜溜闭嘴。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先前高呼“南迁”的徐有贞,也成了众人耻笑的对象。虽说于谦不计前嫌,对他极力提拔,但朝堂众臣对他厌恶已深。如此一来,满脑袋升官梦的徐有贞,当然仕途断送。

  于是,这位权力欲上脑的“奇才”,也就彻底扔掉了仅有的廉耻心,硬是趁着明代宗病重机会,拉下脸皮上下串联,策动出所谓“夺门之变”。忽悠着本可合理合法的“太上皇”明英宗铤而走险搞,然后又罗织罪名,以“意欲谋反”的无耻理由,致使有救国大功的于谦含冤被。终于凭着一系列无耻作,坐上了文官集团“第一人”的位置。

  但屁股还没坐热的徐有贞万没想到,自己拿着明英宗当枪使,可另两位“老战友”曹吉祥与石亨,早朝他举起了。先是作为的曹吉祥,发挥“职业优势”,授意宫里的散布徐有贞坏话,把徐有贞坑到广东做参政。然后在徐有贞上任路上,做武将的石亨又凶狠补刀,派人到处散发关于徐有贞的匿名信,果然气的明英宗再下严旨,干脆把徐有贞流放云南,受了多年活罪。

ldquo;夺门之变rdquo;的中石亨、曹吉祥以及徐有贞最后下场如何?

  不过也正因倒霉过快,这小人也因祸得福,躲过了接下来北京城的那几场血雨腥风,几年后被放归苏州家乡,算是捡了条命。

  接下来,就是三人里最凶悍的一位:“忠国公”石亨。

  如果说利欲熏心的徐有贞,也曾做过“英雄梦”。那么在“夺门之变”前,石亨却是大明上下公认的沙场英雄。相貌酷似三国名将关羽(小说里的)的他,常年以一身武勇著称。“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里,也正是他与于谦密切配合,北京城下战至流血凝肘却不退。终于以骑兵对冲的热血方式,出大明铁骑长出恶气的一胜。

  但这以后,为了自家权位利益。石亨这个凶悍武夫,却对昔恩人于谦(于谦对石亨有知遇之恩)下了狠手。“夺门之变”后,位高权重的石亨,更是彻底放飞自我。先把不久前的“战友”徐有贞往死里坑,然后又和曹吉祥互掐,各种不消停。

  可最触犯明英宗忌讳的是,作为执掌兵权的武将,石亨大肆滥封亲信,仅在锦衣卫里,他就塞进了五十多个自家亲戚,边关各地的守将官员,只要不合自己心意,就罗织罪名坑掉。最嚣张的时候,他经常不经宣诏,就擅自窜进后宫溜达,有时还和明英宗撞个满怀,把这做过战俘的皇上都吓一跳。俨然曹王莽附身的模样。

  可问题是,大明不是东汉,决不许有曹这样的人存在。石亨没有曹的本事,却摆曹的谱,结局也可以想:天顺四年,石亨被锦衣卫下狱。身经百战的他,却没抗住锦衣卫的酷刑,经过一系列严刑拷打后,啥都没招出来,就给活活打死在狱中。侄儿石彪随后以谋反罪被斩。嚣张一时的石亨家族,就此完蛋。

  最后就是三人里下场最惨,也最作死的一位:司礼监掌印曹吉祥。

ldquo;夺门之变rdquo;的中石亨、曹吉祥以及徐有贞最后下场如何?

  石亨的倒台过程,堪称步步作死。但曹吉祥接下来的表现,才证明啥叫花样作死。

  由于死对头石亨死的太快,兔死狐悲的曹吉祥,竟生出的念头。他为何会有这么爆棚的信心?因为曹吉祥干曹钦找人咨询:历史上有姓曹的做皇帝吗?结果人家回答:“您本家曹家就是啊”。这下打了强心针。

  当然,以明王朝的中央集权,曹吉祥也知道成功几率很低,所以他也很认的准备,还专门找钦天监的亲信看天像,挑中了天顺五年七月的一个黄道吉,就在这“吉”起兵了。谁知一开打就傻了眼:这天怀宁侯孙镗率领的西征军,恰好正在待命,这下正撞刀口上。曹吉祥的“亲兵”们,经一夜恶战悉数被。一败涂地的曹吉祥,也在三天后被拉上法场,以“凌迟酷刑”了结一生。

  至此,当年扶持明英宗“复辟”的三位“忠臣”,都先后以可耻的方式倒台。对于号称“是个好人”的明英宗来说,着实啪啪打脸!

  从当年的王振,到这时的三位“忠臣”,这位“仁厚”皇帝的看人眼光,多年如一的歪。大明朝,也是被坑得不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