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实的姜子牙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姜子牙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们了解的姜子牙,大多应该是从《封神榜》看到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明代的一部传奇小说,其内容基本都是虚构演绎出来的。可是小说的演绎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正的姜子牙都经历了什么,他的成就又如何吧。

历史上实的姜子牙是个怎样的人?

  【出身东海之滨】

  姜子牙姓姜,氏吕,名望,号飞熊,后世多称他太公望。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海之滨,另一说在牧野之地。《水经注·齐乘》载“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莒州在今山东省照市,与东海之滨的说法相合,私以为较为可信。

  关于姜子牙的记载,最年轻的也是50岁了。《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

  ,年七十,居于朝歌。”这说明姜子牙50岁以后确实穷困,以贩卖小吃为生。但是他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这却完全没有记载。

  【富贵身份】

  姜子牙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其实可以从当时发生的大事,以及一些零星记载看出门道。

  首先他生于东海之滨,另外他子嗣众多。记载中就有: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儿只载一位邑姜,是武王姬发的正妻,成王之母,所以留下了名字。

  我们看到,姜子牙子嗣众多。但是他中年落魄,年80才出仕岐周,所以不可能是发迹后生下的。那么这些子嗣只能是他早年所出,能够供养这么多孩子,所以他早年不可能出身于贫寒。

  加上姜子牙文韬武略,明显受过极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基本能断定姜子牙年轻时依然身为贵族,且地位较高。

  那么姜子牙为什么中年落魄,沦落到屠牛贩食的地步呢?这也许跟当时的一件大事有关。

  【中年落魄】

  影响了姜子牙人生的大事应该就是纣王,当时商朝有两个心腹大患,一个是西面的岐周,一个是东面的东夷。

  姜子牙出身东海之滨,又是当地贵族,显然是成为了纣王征伐的对象了。而纣王的这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俘虏奴隶不计其数。或许姜子牙就是在这场中家道中落了。

  战国人姚贾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谁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也就是说姜子牙后来去过古齐国,这个齐国是商代末年的地方诸侯,为殷商的附属国。纣王时曾与古齐国会师,现存甲骨文有零星记载。

  姜子牙到齐国后却被驱逐了,这让他更加落魄。他还给一个叫做子良的人做过家臣,也被赶走了。然后姜子牙只好到了朝歌,屠牛贩食。这时他已经50多岁了。

  【西入岐周】

  齐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

  姜子牙在朝歌屠牛到了70岁,这中间他可能因为识文断字,在商朝做过官。但是他看到的是纣王与贵族和传不可兼容的矛盾,料定殷商不能长久,再加上他本身就很可能与殷商有仇怨。所以终究不能服侍殷商。

  东夷已经被纣王打击的差不多了,朝歌充斥着掠夺来的东夷奴隶,但是西方的岐周发展的还非常良好。姜子牙想要打击殷商,岐周是唯一的希望了,所以他西入岐周,寻求出仕。

  【岐周崛起】

  百里奚:“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垂钓的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他与姬昌会面的细节上面可能就是杜撰更多了。这里面几分实,几分虚实在难以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姜子牙对岐周的重要性。

  岐周在姬昌的时还是一个为吃喝发愁的小部落,后来搬家到岐山脚下才得以安稳发展。姬昌的父亲武力鼎盛,四处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对于经济文化这些软实力方面,他们与中原的殷商还是差得远。

  岐周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见多识广的姜子牙,对于岐周来说就无的重要了。

  【太公改革】

  姜子牙本身就有着贵族经验,还游历过东方各国。对于东方的经济模式都是极其熟悉的,不但如此,他还深知东方的弊病。可以说姜子牙之于岐周,就像是百里奚之于秦国。都是给偏远落后的关中带来东方先进文明的使者。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开始了土地改革。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这规范了井田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岐周崛起打下了经济基础。

  对外他主张事殷商以恭顺,用来麻痹纣王,而暗自却积极扩张势力拉拢邻国,实现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可以说有了游历东方诸国的经验,姜子牙做起改革游刃有余,而且涉及到了岐周建设的方方面面。后来这些改革都随着西周建立推广至全国,成为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春秋战国,在礼法制度的废墟上又兴起了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这可不是随意的攀附名人,他们这么做还都是有根可循的。

历史上实的姜子牙是个怎样的人?

  【伐纣功成】

  周武王准备好讨伐纣王,事先占卜结果为凶。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发顺从了老丈人的意见,出兵在牧野与纣王的军队相遇。

  姜子牙其实就是这场战事的总指挥,因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军事,他还了解东方的地形与军队情况。这都是他的优势。

  反观纣王的军队,商人的主力还在东方东夷。而牧野之战是仓促应战,兵员不足只能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但是这些奴隶可能是有一部分来自东夷的,这样能够被岐周利用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最后这些奴隶纷纷倒戈一击,帮助岐周军队入了朝歌城。纣王引火,殷商就此覆灭。

  灭商后,周公旦负责管理,召公奭负责招降纳叛,而姜子牙则继续带着军队扫平不屈服了殷商军队。

  一切都暂时平息以后,姜子牙获得了齐国封地,而那个曾驱逐他的古齐国也已经随着殷商一起覆灭了。

  【就封齐国】

  随后姜子牙带着人到齐国就封,五个月就完成了建国,这在当时分封的各大诸侯国中也是最快的。

  他到达齐国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败来犯的莱夷人。第二件是诛司寇营汤和当地“贤人”狂矞、华士兄弟。第三件是顺其风俗,简化礼仪。第四件是开放工商业,开通与中原国家的商路。

  姜子牙这四件事,一方面是打压了当地蛮夷势力,为建国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诛当地官员和“贤人”宣誓了对当地土著的治权。最后顺应当地人的风俗,并开放工商业打通与内地诸侯国的商道,为当地人争取了实际的贸易利益。算是打了一棒子给一个大甜枣。

  姜子牙恩威并施,在短短的五个月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完成了建国的任务。也成为第一个回京汇报建国工作的地方诸侯,可见姜子牙的能力还是极为出众的。

  【逝于镐京】

  建国以后,齐地就被姜子牙交给了自己的三丘穆公驻守。自己则与大齐丁公姜伋在中央的镐京任职。

  后来纣王的武庚发起三监之乱,姜子牙再次带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其中,齐丁公还带着一队偏师灭掉了河东的古唐国,后唐国被分封给姜子牙的小外孙唐叔虞,这就是后来的晋国。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享年139岁(年岁有争议)。其大齐丁公继位,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继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遗志。

  【总结】

  有人可能会说姜子牙就是《封神榜》吹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小说,那么姜子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但是笔者认为,恰恰是《封神榜》掩盖了姜子牙的功绩,让后人看低了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沉浮,做过屠牛小贩,也当过国家的二号元首,主持一国改革。他人生的丰富性暂且不谈,单是他留给后世的财富就是取之不尽的,如追认他为始祖的诸子百家。那些儒、道、法、兵在后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直到现在还是依然如此。难道这样还不够说明姜子牙的重要性吗?

  相起《封神榜》,实的姜子牙更加有才干,面对的困境也更多,更艰辛。而且他对现实的影响也要远大于小说里的姜子牙。所以我说,是《封神榜》埋没了姜子牙,而非成就了姜子牙。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