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不但是唐朝节度使,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安禄山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安禄山为何如此容易?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只要看看安禄山的身世就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而这个“光烈”是很有说法的,它也和安禄山出身有关,也可以说是“”在安禄山身上的一段上千年的秘密。
张弘靖(760—824)是唐代名臣,书法家。官至刑部尚书、同平章事,被封高平县侯后,曾出任幽州节度使。《新唐书》曾记载说张弘靖到了幽州,觉得这个地方是安史之乱的始发地,而人们也不应该“崇拜”安禄山了,就把安禄山的墓给挖了,但当地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很是想不通。(“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意思是,而这时候,安禄山死了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但当地人为什么还对他这么“念念不忘”呢?
又据按史书的记载,在安禄山死后,他与史思明等被河朔旧将与士卒奉为“圣人”。如安禄山的部将田承嗣投降唐朝后,把史朝义(史思明长子)的母亲及妻子送到了朝廷,唐朝为奖励田承嗣,便封他为魏博节度使。到任后,田承嗣为了安定北方人心,竟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人立祠,称他们为“四圣”。773年,田承嗣向朝廷要求拜相,唐代宗向田承嗣开出了一个条件,要求他毁了“安史四圣”的祠堂,田承嗣照办,随后做了唐廷的同平章事。而诡异的是到了到唐穆宗长庆年间(820年—824年),人们把这“四圣”中的两位给“忘”了,但还惦记着安禄山和史思明,把他们称为“二圣”。
安禄山死后这么多年为何还要被奉为“圣人”?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看看安禄山的身世就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叫轧荦(亚洛)山。母亲阿史德氏,是一名突厥的巫师。安禄山早年丧父,随母亲在突厥中长大,后因母亲改嫁给突厥人安延偃,他才改姓安,叫安禄山。
安禄山这个名字不是整体翻译过来的,而是“姓+名”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取名方式组成的,也就是说,“安”是姓,“禄山”是名。安氏是“昭武九姓”之一,是粟特人的大姓,就类似的张王李刘。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河中地区古中东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并以长于经商而闻名于欧亚。随着丝绸之路的展开,粟特人大举迁入中原,并带来了自己的——拜火教。
拜火教,曾是中亚影响最深大——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xiān)教。金庸先生笔下《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其原型即拜火教。而禄山这个名字,译自“Rokh-shan”,它与“思明”一样,都有“光明”的意思,显然受到了祆教“拜火”的影响。
因此,安禄山之所以能够掀起安史之乱,在起兵之初就做到一呼百应,很有可能他就是拜火教的教主,并自称是祆(xiān)教“光明之神”的化身,用以号召粟特民众兵起叛乱。这也同时解释了其死后为何还会受到尊重,并被称为圣人的根本原因了。
既然安禄山是明教教主,那么金庸先生在其名著《倚天屠龙记》中为何对此事只字未提呢?难道金庸先生不知此事,小编以为以金庸先生的博学应不会,也许是因为他太厌恶安禄山这个祸国殃民的巨,从而不愿意把他写进自己的小说中去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