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籍制度是怎么样的?雍正为什么要废除籍制度?
古时候的籍制度是怎么样的?雍正为什么要废除籍制度?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清朝的历代皇帝中,雍正帝无疑是最受争议的一个,这不单单限于他推行的新政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更在于他皇位的获得。
在雍正帝夺取皇位的过程中,他的竞争对手老八胤禩,各方面都不弱,人缘好、能力强、拥护者众多,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呢?
如果深究其原因的话,除了他本身性格不符合康熙帝标准以外,跟他的出身也有很大关系,《清太祖实录》中记载康熙帝曾大骂老八胤禩为:
“信者库婢之子!”
虽说《清太祖实录》是雍正年间写成,不排除史官讨好雍正帝的嫌疑,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辛者库属于籍。雍正帝既然明白自己之所以能获得皇位,除了获得康熙帝的青睐之外,跟出身也是有很大关系。那么,为什么雍正帝即位之后,却宣布废除籍制度呢?
其实籍制度早在唐朝时期就存在了,唐朝时有一种人,叫口奴婢,也就是民,法律地位如同牛马。当时唐朝把人分为两大类,良民和民,良民不用说,民又分两种,一种是官民,一种是私民。
官民包括官奴婢、官户、杂户、工乐及太常音声人等;私民则包括私奴婢、部曲、客女、随身等。
不过到了宋朝,这种民制度逐渐取消,虽然宋朝也有奴婢,但他们的法律地位是佣人。
等到了元朝,就不单单是民制度了,奴隶制也复苏,很多奴隶隶属于蒙古贵族,当然这些奴隶也可以称为民。
到了明朝,也是籍制度最终定型的朝代,也许是受了元朝的影响,老朱家把这套制度予以完,当时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民:
一是堕民,主要集中在浙江绍兴一代,在明代沈德符所著《敝帚轩剩语.丐户》:
“今绍兴有丐户者,俗名大贫,其人非丐,亦非必贫也。或云本名惰民,讹为此称。”
这类人之所以被定为惰户,主要组成一是宋朝焦光瓒所率部队投降了金国,后来金兵退去后,这一部分人被贬为惰民。再有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原先元朝的贵族,以及投降元朝的官员,再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手下的部将,贬为堕民。
二是乐户,又分为陕西乐籍和北京乐户,这类以女子为主要组口,是当初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建文帝后,把仍然拥护建文帝的官员妻女,贬为乐户,充当官等。
实际上乐户很早就存在了,如《魏书·刑罚志》中就记载:
“诸强盗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及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
三是伴当,也叫世仆,这类人也异常悲惨,始于元朝,我们看西方的电影时常常会见到。类似于家奴,而且是世代为奴,假如一个村子有两个姓氏,其中一个地位低下,那么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还有疍户、丐户等,疍户是不允许登陆的,常年住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丐户就更好理解了,看过《武状元苏乞儿》吧,虽说是虚构的情节,但是也从侧面表明,皇上是有权力把普通人贬为民的。
中国古时候等级分类为,士、农、工、商,显然这几类民是不属于这个行列的。他们的籍世代相传,不能改变、不能当官、不能科举、不能跟普通人通婚。
到了清朝后,这项民制度继续保留,甚至一向以“仁德”著称的康熙帝,都没有废除这项制度,为什么雍正帝刚刚即位就废除了这项制度呢?
这跟雍正帝即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有关:
一是摊丁入亩,之前收税主要以人头税为主,固定的额度,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很多地方谎报人数,并不登记造册,少交税。而且富人跟穷人交一样多的税,想必大家都扯到平均工资的大腿了吧?这样,穷人交不起就会卖田卖房,富人接过来,长此以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摊丁入亩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理解成摊丁入房,地(房)越多,交的越多。
二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以前士绅阶层是不用交税的,这样就造成大量土地集聚在这些人手中,即使推行摊丁入亩,他们也不纳税,反而大肆吞并他人土地,造成国库越加空虚。
三是火耗归公,各地衙门征收税的时候,会以损耗为由,多交税,且各地标准不一。而火耗归公之后,由朝廷制定火耗的标准,一征收,而且制定养廉银制度,增加官员的收入。
那么废除籍制度跟推行新政有什么关系呢?
一、雍正帝即位后推行新政,是为了清除弊政,既然清除弊政,那么籍制度显然是弊政之一。毕竟宋、元、明时期被定为的民,早已不合时宜,废除籍制度,可以鼓舞人心,对后面的新政推行,百利而无一害。
二、雍正帝推行新政,必然会伤害到士绅、读书人、官员的利益,会受到这类人的抵触。而能拉相当大的一批人支持自己,正是资本,有助于稳定治,坐稳位置。要知道被去掉籍的人们,是很拥护雍正帝的,这可以称为“仁政”:
“令之下,人皆流涕。”“使尧天舜之中,无一物不被其泽。”
三、雍正帝之所以要搞摊丁入亩,也是因为实在搞不明白天下到底有多少人,消除籍,归于正常户籍,有助于了解清朝到底有多少人。而且,变为了正常居民,就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可以增加税收,降低管理难度。
四、由于籍人数越来越多,跟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不稳定。雍正帝此举,就类似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不过他赦的是延续了千年的籍制度,意义是一样的。
而且这类人之前大都是附属在士绅一族身上的,后面的新政也是冲这些人开刀,等于是提前了士绅的权力,为后面新政推行,铺平道路。
既然雍正帝废除了籍制度,那么我们看清朝影视剧,为什么还经常听到皇上处罚罪人: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实际上这就是雍正帝对待不同子民,采取的不同的方式,因为雍正帝虽说是大清的皇帝,但也是八旗的旗主。朝廷的制度可以更改,但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主奴关系,却不能更改,这类似于家法。
也就是说,旗人还是拥有奴隶的,这叫家奴,也属于籍的一种,只不过不这么称呼罢了。如《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就是以雍正帝的家奴身份出现的,也叫包衣奴才,这种关系是世代相承的。
雍正帝虽然废除了籍制度,但是却保留了八旗制度,因为他骨子里还是强调等级观念的:
“满洲风俗,尊卑上下,秩然整肃,最严主仆之分……夫主仆之分一定,则终身不能更易……而且世世子孙,长远服役,亦当有不敢纵肆之念。”
清朝影视剧中大臣面见皇上,往往自称为“臣”,而满族大臣,或者王公贵族的家奴,甚至、宫女等往往自称为“奴才”,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废除籍制度,是雍正帝审时度势,为了治需要才颁布的命令。而保留奴隶制,也是为了治需要,审时度势后,采取的策略。
毕竟,推行新政,是需要依这些籍之人的,但是要知道,雍正帝可是同时得罪了士绅一族、读书人、官员,如果再把八旗子民都得罪了,那么他的新政还推行的下去吗?
但是,雍正帝虽然废除了籍制度,但是并没有给这些人相应的土地和物资,也没有指导他们再就业,毕竟除了那些所谓的手艺,他们也不会做别的。更重要的是,虽说跟普通人同等权利,但是要想正出人头地,也是难上加难,如要想科举的条件:
“下逮四世,本族亲枝皆清白者方准报捐应试,若仅一二世及亲伯叔姑姊尚习猥业者,一概不许。”
雍正帝深知手握枪杆子的重要性,所以,宁可得罪官员和士绅,宁可留下读书人的骂名,也不敢得罪八旗子民,毕竟,这才是他治的基础啊。
由此可见,废除籍制度,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的成分远大于实际效果,而正这种状态解决,已经是辛亥前夕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