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农学

古代诗词中的农学

图为反映我国古代农民农耕情景的浮雕

古代诗词中的农学

图为农民在场院中用连枷打稻子的景象

  我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喜爱田园生活,热衷务农,甚至躬耕自资。南宋诗人辛弃疾,在退休后长居江西农村时,以农人自居,命其居处为“稼轩”(种庄稼的厅房),自号“稼轩居士”。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宦生活,回归农村田园,写出了《归园田居》中躬耕自资的名句“种豆南山下,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南宋诗人陆游在年近九十辞官居于海滨时,也写出过披星戴月务农的诗句“今兹垂九十,谢事居海涯,戴星理农业,未叹筋力衰。”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不仅有反映文化的诗词,还有许多咏及农村、农民、农业、农事的诗词,这些诗词或诗句,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农村形态、生产模式、农学思想、农业科技的宝贵资料。

  岁时节气之学

  24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先秦发明,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指导着先民有秩序地安排耕种和作息,这在许多诗人的笔下都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道:“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开门见山的道出一年中的各个月份都有不同地节令,如时令反常或不顺应节气,就会使生灵万物受到损害。

  宋代曹勋在《山居杂诗》中道:“莳松须残腊,栽花宜早春。移竹随月,种麻月及辰……物性无不然,农业宜斤斤。”诗中介绍:植松需在腊月尾,种花最宜早春时,移竹种麻也都要在一定的月份和时辰进行,万物特性皆如此,农业生产更需严格遵循这些规律。这首诗对不同的农作物需要在什么样的季节和时辰栽种,记述得非常细致。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闲,耕种从此起。”是说“雨水”催生百花,雷响迎来“惊蛰”,农家难得闲暇,耕种从此开始。直接把节气名称入诗。

  这些诗句反映出古人对节气和农耕生产关系的认识,以及由此总结出的不误农时的经验。

  天象气候之识

  我国古代农人从长年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观天测雨的方法,以及天象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在许多诗词中都有所反映。

  唐代诗人雍裕之在《农家望晴》中道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说的是老农正在打麦场上打麦子,却刮起了西风,秦地(今陕西一带)的气象是刮西风则会下雨,老农生怕下雨淋湿了麦子,所以默祷西风赶快回去,迎来云散天开。

  宋代诗人杨的《悯农》中有:“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是说天旱不下雨稻子难成熟,寒霜来得太早荞麦会夭折。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说的是五月南风起时,小麦开始黄熟,正是农人忙碌收割之始。

  白居易在《杜陵叟》中有句:“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无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说的是华北地区春旱无雨和秋霜早降,都会给农作物带来绝收的危害。

  在这些诗中,都蕴古人对天象气候和农业生产关系的知识。

  农业耕作之术

  中国农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形成特的生产方式,这在许多古诗中也有体现。

  我国农民自古有烧荒垦田的习俗,烧荒古语称为“畲”,意为火耕荒地,是一种焚烧田地里的木,用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烧歌》中对此有形象的描绘:“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邻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

  农业生产离不开农具,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古代农具的名称和运用也常被提及。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描绘了农民趁着霜后的晴天,在场院里整夜用一种叫连枷的工具打稻子的欢乐景象。连枷,就是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用来拍打粮食使之脱粒的农业工具。

  宋代诗人陆游在《村舍》中道:“山高正对烧畬火,溪近时闻戽水声。”“戽”,即一种取水灌田的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

  古人的这些诗句,增加了我们对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了解。

  (作者为民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