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里的大秘密”科学传播工作营成功举办
2021年4月20,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知乎协办的“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种子里的大秘密”活动在中国科普研究所成功举办。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陈学珍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曲鲁江教授等学者专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科普中国、北京科技报等权威媒体代表,以及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等出席本次活动,知乎、浙江报天目新闻和湖北经视等多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共同打造一场科学传播盛宴。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开场致辞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刊媒惠活动的初心是搭建科技工作者与大众媒体之间的平台和桥梁。通过它,我们期望科学传播中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高效顺畅,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更为及时恰当,科技工作者及其科技成果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彰显,进而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微薄之力。”他同时对两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特别是在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中,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尤为重要。可以说,小小的种子,却是国家和民生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一系列举措。
粮食种子和畜禽良种为什么这么重要?我国作为有五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古国,培育和改良了哪些优质的种子?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是不是代表了种子研究的最高成就?我们需要从国外引进粮食种子和畜禽良种吗?目前我们在生物育种方面在做哪些工作?同时,媒体机构应该如何加强对农业科学研究的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农业科学与每天吃的五谷杂粮和肉禽蛋之间的关系?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陈学珍教授
带着这些问题,两位专家开始了精彩的讲座。陈学珍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作为北京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品种审定员会大豆专业组员,北京市油料作物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陈学珍教授主要从基因库、超级杂交水稻、太空育种、转基因大豆这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种子方面的科普讲座。
陈学珍教授在讲座中跟大家介绍了植物种质资源库。我国的保存资源总量已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世界末种子库——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则存储着来自全球超过4000个植物物种的86万份种子备份,包括豆类、小麦、稻米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种子多达1亿粒。正如陈教授讲座中提到的,虽然我们都衷心希望这座世界末种子库,永不被开启提取。但有备无患,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陈学珍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太空育种的成果,通过太空育种,我们已经培育出一批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针对公众对转基因大豆的一些认识误区,陈教授也进行了澄清。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曲鲁江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曲鲁江教授讲座的题目是《畜禽品种与家禽品种培育》。作为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质量负责人、检测室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杂志》副主编,曲教授长期从事畜禽品种与家禽品种培育的研究。
曲教授主要从畜禽品种及特点、我国不同家禽的种类、家禽品种利用与新品种选育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曲教授还以孔雀为例,向大家阐释了“种”、“品种”、“品系”等概念。曲教授表示,品种和品系培育是动物育种中最富创造性的工作之一。
两位专家对粮食种子和畜禽良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迎来了在场媒体和观众们的一阵阵笑声和掌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北京科技报、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观众都纷纷举手提问,交流的气氛十分热烈。
随着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和媒体融合转型的持续推进,传媒体机构和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布载体与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在全民媒体的时代,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为了煽动情绪、骗取流量而炮制的违反科学常识、违背科学精神的内容出现,并通过社交迅速传播出去,对和群众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抑制谣言传播的有效方式是以知识传播理性,并以最权威、最及时、最广泛的方式公之于众,这也是科学传播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机构需要转变角色,主动参与到科学与公众关系中,引发对科技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讨论,参与科技决策,监督科技应用效果。
围绕科学记者如何客观报道前沿科学进展、如何创作和运用多种通俗易懂的内容形式向全民普及科学成果等核心问题,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的“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系列活动,关注科学热点问题和前沿科学进展,为科学家群体、媒体工作者群体和文创机构搭建交流互动、共创科学传播内容的常态化平台,加深媒体工作者们对科学原理、科学相和科技进展的理解,拓宽科学视野,创造性地生产多种形式的科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科学走近大众的目标。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向两位专家颁发证书
活动的最后,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代表主办方为参加今天讲座的两位专家颁发“科学普及使者”荣誉证书,感谢他们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做出的贡献。
科学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家、媒体、公众等多方的积极参与和深度讨论。“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为科学传播插上创新的羽翼,探索充满希望的未来。
关于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80年由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提议,经批准成立。它是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是中国唯一国家级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理论研究的机构,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挂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科技传播对象、内容、渠道及机制等理论研究,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监测和分析,科普效果评估,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调查及理论研究,科技科普教育的理论研究,国外科技传播研究,国内外科普作品和作家研究等。
中国科学媒介中心是中国科普研究所所属的非法人、非营利的学术组织。致力于促进科学家和媒体的互动交流;为公众获取准确、权威、及时的科技信息搭建平台;围绕热点焦点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科学话题提供信息和渠道;提升科学家与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推动与世界国家和地区科学媒介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