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国外,“钢铁裁缝”30天造出替代焊材
有人叫赵宗合“全国劳模”,有人称他“钢铁裁缝”,但这位中国一冶钢构公司(以下简称一冶)焊工、高级说,自己最喜欢别人叫他“赵师傅”。
记者见到赵宗合时,他身着一身蓝色工作服,在焊接作间,指导学徒。看到记者,这位身高1.83米的东北大汉,显得有些腼腆。
但习惯低调的赵宗合,最近却“高调”了一次。第二届“湖北工匠”表彰名单于近公布,10名湖北高级技术工人获此荣誉,赵宗合位列其中。
十年磨一剑,门外汉变专家
高中毕业后,赵宗合在老家的一个建筑材料厂当维修工。一次,单位从省城请来两位焊接师傅进行技术指导,赵宗合连面罩都没有,眯着眼睛透过手指缝观摩师傅们的一招一式,对技术十分着迷。
此时,一个电话改变了赵宗合的人生轨迹。
彼时是1999年,赵宗合姐姐的单位急缺焊工,正在招人。他随即登上火车,赶往该公司所在地——武汉,他的焊工职业生涯由此开启。
“焊接工作简单,但简单的作却蕴深刻的道理,得细细琢磨。”赵宗合回忆道,焊接工作从入门到掌握,由掌握到熟练,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彻底领悟作的要领。
“焊每一条焊缝,都有难度。”当学徒一段时间后,赵宗合和很多新员工一样,焊接技术很一般。他想更进一步,但“要想干好技术活,没有捷径,只能下苦功”。
悟性高、肯吃苦,是老师傅们对赵宗合的评价。只要与高级同台作业,赵宗合总会随身带个小本子,一边留心学习作技巧,一边做好记录,把难点、重点一一记下来,下班后再找来《焊接装配工艺》《大西洋焊接材料》等书,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十年磨一剑。2008年,赵宗合首次参加全国性赛并获得奖项,由此门外汉逐渐蜕变成专家。
临危受命,解焊材短缺之急
在焊工中,流行这么一句话:“看着都会,上手就废!”可见,工业焊接技艺,掌握难度颇大。
“从防盗窗到航空飞机,都要用到焊接技术,作对象不同,需要的技艺也不同。”赵宗合说,仅焊接外观标准就有高低、宽窄之分,焊条也分酸性、碱性,焊机的电流、电压参数设置也要根据焊接对象而变。若遇到特殊焊材,还需要一线人员反复试验,才能完成作。
为了更快提升员工焊接技艺,2015年12月,赵宗合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主要从事焊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与创新工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每一次攻克施工难点,都是增强技艺的机会。”面对项目难题,赵宗合总是冲锋在前,常常一个多月蹲守一线,带队攻关。
2018年,公司一个项目的进口焊材受到国外,而国产替代焊材一时间无法满足焊接要求,工作只得暂停。
赵宗合临危受命,到现场开展试验,30余天不停更换焊接参数,及时与焊材生产厂家沟通,指导其先后产出两批不同性能的焊材,最终造出一款符合技术要求的焊材。
多年来,赵宗合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桥梁钢结构、电力钢结构、空间钢结构、高层钢结构、压力容器五大主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传道授业,带徒超300人
走进一冶的焊接培训中心,数十个一米见方的焊接作间,火花四射。如今,赵宗合的主要工作是在这里带徒教学。他从2012年开始收徒,至今已有8年。
“过细点,过细点!”“这焊的是啥玩意儿?”这是赵宗合的教学口头禅,他话不多,带徒甚严。
“每一根焊条都承载着万千责任。”赵宗合常对徒弟们讲,他们的焊接作品将来是要组成大桥、高压气罐或重点工程,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一点马虎就可能酿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细节,细节,细节!”赵宗合说,自己讲不出太多大道理,就是根据工作实际,提醒大家从细节做起。
至今,赵宗合带徒已超300人,他们遍布全国,有的已成单位技术骨干。朱桐跟随赵宗合学艺4年,是公司车间电焊班组长,刚刚取得湖北省第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组第一名的成绩。
“认、专注,耐得住寂寞。”赵宗合说,焊接工作辛苦乏味,年轻人从业热情不高。目前,世界超7成的钢材通过焊接完成,用工缺口巨大。
“焊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焊接行业大有可为。”赵宗合呼吁道。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