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疗法让恶性肿瘤从绝症走向慢病

  癌症,一个让人们畏惧的词语。曾几何时,一提起癌症,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死亡就是虚弱。甚至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癌的那一刻,就已经给自己判了“死刑”。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治疗手段也益丰富,癌症这个猛兽的爪牙已不复当初那样锋利。

  1月29,在首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血液肿瘤专题论坛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教授马军梳理了人类对抗癌症的新手段,包括大分子抗体、小分子、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癌症疫苗等。

  马军表示,近20年来,人类已经有了很多治疗癌症的新技术新方法,癌症正逐步从绝症走向慢病,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癌症被根治的特例。

  对癌细胞进行靶向精准打击

  早期的癌症治疗手段,被形容为“三板斧”:手术、化疗、放疗。

  手术治疗可以切除实体肿瘤,但恶性肿瘤却常常出现转移和复发。化疗、放疗虽能死癌症细胞但却经常会误体内正常细胞,“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对付癌症,“三板斧”的手段远远不够。“1960年费城染色体的发现,让全世界获得了第一个癌症的特异性靶点,从而有了针对癌症的靶向治疗。”马军介绍,“靶向治疗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砒霜的主要成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陈竺教授团队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的联合靶向治疗,使得这一疾病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了基本“治愈”的标准。

  这个疗法之所以能够达到90%以上的治愈率,是因为它有明确的作用靶点。

  近年来,针对不同癌症的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总卡特在91岁高龄,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仅用4个月就成功治愈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和脑转移,成为靶向治疗最为知名的案例。

  摸透癌症“脾气”分型而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癌细胞出现的位置来定义癌症,例如胃癌、肺癌、肝癌等。

  但这样的定义却无法体现出癌症的“脾气秉性”。《细胞》杂志刊登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对33种癌症类型、1万多个肿瘤病例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器官上的一些癌症却具有很强的分子相似性,而有些癌症虽然发生在同一器官,但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分子亚型。

  不同分子亚型的癌症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有文章甚至报告了超进展病例,患者在接受抗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的治疗后,肿瘤发生了非同寻常的快速恶化。”nsp;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表示,要甄别采取某一疗法哪些患者能够获益、哪些患者可能受损,需要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为此,2012年起,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秦钧教授团队联合沈琳教授团队开始通过大规模胃癌样品分析,给弥漫型胃癌“画像”。他们从2451例胃癌样品中筛选出满足研究要求的83例癌和配对的癌旁组织样本,将弥漫型胃癌分为3个与生存、预后和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的分子亚型。

  3种“画像”的弥漫型胃癌患者,在术后化疗效果和生存时间长短上有明显差异。“这项研究通过蛋白质组的高精度分辨,发现了与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这样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弥漫型胃癌,或者类型的肿瘤,尝试做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秦钧说。

  用更多新手段进行治疗

  数据显示,从2010年1月1至2019年12月31,全球共开展了491项涉及178种实体瘤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

  除了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手段,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改变肿瘤细胞生活的微环境也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教授安刚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例介绍说:“多发性骨髓瘤难治愈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肿瘤细胞本身往往会发生克隆的演变,自己筛选出一些耐药的克隆,致使药物无法把所有的肿瘤全部都死;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周围会形成一圈保护它的环境。”

  然而,如果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拿到体外培养,却很难存活。这表明这类肿瘤的生存高度依赖体内微环境。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改变肿瘤生存的微环境达到令肿瘤细胞“四面楚歌”的效果,从而加速癌细胞的死亡。例如在进行CAR-T细胞疗法时,让T细胞带着导航找到肿瘤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素B等直接伤肿瘤细胞,同时还可以辅助施用干扰素等小分子物质,达到更好的疗效。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将有更多针对癌症的治疗手段出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