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这次抗疫,增强了我们对传医药的信心
12月8,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在北京举行。在疫情仍然处于全球大流行状态的当下,人类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张伯礼走上台,讲起了他熟悉的话题——“中医药抗疫”。
最近,张伯礼在疫情初期的一张照片感动众人。今年2月份,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方舱医院。因为过度劳累,他胆囊炎发作,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没几天,因为要开疫情研讨视频会议,张伯礼怕同事担心,拿出衣服穿在病号服外,遮住病号服开会。
这个场景被偷了下来。
那时,他的团队已经发现,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截至昨天,疫情已有6328万确诊病例,死亡超过153万例。而我们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内,战胜了疫情。”张伯礼说。此前,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药物指南,建议不要用抗病药物瑞德西韦治疗住院患者。曾经人们期待的“神药”,实验效果并不好。
张伯礼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战斗过,他们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案,这成为中国抗疫的重要经验。
1月,疫情伊始,没有特效药。“我们到了武汉,鼓励患者有信心,其实我们自己信心并不太足。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这个病在临床上怎么演化。”但不久后,他们就对疾病形成了大致的临床判断。
“和非典相,新冠病传染性更强,性相对较弱,但在临床表现上更加复杂。”张伯礼说,除了产生一般的病感染症状,它还会损伤人体免疫功能,并损伤包括肺脏在内的脏器。这是因为新冠病的受体为ACE2,在心、肝、肾、神经系甚至系上都有分布。
西医关注病,要破解病的结构;中医关注症候,讲究辨证论治。张伯礼说,他们用较短的时间明确了的症候特征,确认在中医上,这叫湿疫。
张伯礼总结,这次抗疫,中医药作出四个贡献:集中隔离服用中药,有效阻断疫情扩散和蔓延;中药进方舱治轻症,病人零转重、医护零感染;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救治;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发布国内第一份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
离开武汉后,张伯礼也曾多次返回武汉,主要就是观察康复的病人。
“我们发现大部分病人没有后遗症,即使有后遗症,也能很快康复。”张伯礼又说,“但也确实发现,很多病人的后遗症和当时的病情轻重没有直接关联。”也就是说,轻症患者有可能有后遗症,而重症患者也可能没有后遗症。
还有一条经验,就是心理康复值得重视。“很多患者的心理损伤较重。”
张伯礼说,从整个抗击疫情的过程来看,中医的治疗疗效是确切的。“控制病情由轻转重是核心指标。一个轻症病人的治疗费用不到一万元人民币;一个重症患者,要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关键是重症会带来死亡。我们用中药能控制不转重,这个是关键的。”张伯礼强调。
最后,张伯礼表示,病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我们有中药一样解决问题。这次,是守正创新传承精华的生动实践,增强了我们对传医药的信心。”(记者 张盖伦)
来源:《科技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