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戏:清代皇家“元宵晚会”节目

  灯节为我国元宵节的俗称之一,赏灯为节里重要的民俗活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所载“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清代官员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之灯节所载“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均可反映元宵灯节热闹非凡的赏灯场景。紫禁城是明清帝王执政与生活的场所,其在元宵节期间亦有丰富多彩的灯节活动,而清代的皇家团体“灯”表演—灯戏,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清代皇家灯戏在史料中亦多被称为“火戏”,其主要原因在于灯戏表演与烟火表演往往融为一体。灯戏表演风格类似于团体:多名演员(伶人)手持作为道具的彩灯,齐唱歌曲,通过一致性的动作变换,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或文字,以表达新年美好的祝愿。

  圆明园西南部曾有一座二层小楼,建于雍正初年,时称引见楼,后乾隆皇帝赐名“山高水长”。楼为西向,上下两层,每层9间,每层长460米、宽280米。楼后为山峦,楼前有宽敞空地。清代官员昭梿所撰《啸亭续录》之“山高水长殿看烟火”部分载有“乾隆初定制,于上元前后五,观烟火于西苑南门内之山高水长楼”。乾隆帝撰《御制诗初集》之《御园山高水长楼前锡宴外藩有作》载有“御园山高水长楼前地面宽敞,每岁于此设灯火赏节”。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二》之卷七百九十二、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三》之卷一千五十六均载有“上元之夕,皇帝御山高水长观火戏”。由上可知,圆明园山高水长楼前的空地,即为元宵节皇家灯戏表演的场所。而不同的灯戏规模,呈现出不同的表演特色。

  小型灯戏表演极具趣味性,演员规模一般数十人。如故宫博物院“福禄寿”某版本排场图中,“福”字需要演员41名,“禄”“寿”二字各需要演员39名。在灯戏表演中,各演员根据唱词的不同阶段灵活调整自己的位置,以利于形成所需的文字。《故宫珍本丛刊》第696册“各种排场”介绍了若干种“福禄寿”灯戏排场走法。其中之一为:“号响,头后番贯进成对双抄,贯进摆‘福’字。号响,摆齐唱‘皇都元夕’至‘百戏陈’。号响,吹打摆‘禄’字。号响,摆齐唱‘连声爆灯’至‘何须论’。号响,吹打摆‘寿’字”。由上可知,“福禄寿”灯字形的排列,以号响为提示,以歌声为前奏。演员们手提彩灯,载歌载舞,富有节奏地变换队形,组成吉祥文字,场面十分欢乐。

  中型灯戏表演极具观赏性,演员规模往往数百人。文人李海应所撰《蓟山纪程》之卷三“登(灯)戏”部分,载有嘉庆三年正月十三圆明园山高水长楼灯戏场景。如“而或有瓶灯、西瓜灯、樽灯”,可反映灯的种类繁多。又如“又庭前罗立者,各捧红园灯。每设一架于一灯。其跪起进退,一如献寿之状。又有百数人,各奉方灯一颗。或罗立,或跪坐,或分列周行。终又登列卓之上,层层罗立,而最上头奉一灯,形如人首。其左右次第,作全身形。奉灯者,皆呼嘉庆万万岁”。其中,“园”通“圆”,“奉”通“捧”,“卓”通“桌”。由这段话可知,在这场人数较多的灯戏表演中,每名演员手持一灯架,上挂彩灯;各演员同步做出行、立、跪、坐等动作,队形或为向嘉庆帝献礼祝寿状,或为一个大型的站立“人”字堆叠状。夜色下,伴随着演员们齐声高呼的吉祥祝福语,数百架彩灯整齐有序地变换成不同图案,产生极其华丽的视觉效果。

  大型灯戏表演可达上千人规模,极具震撼性。如清代官员赵翼所撰《檐曝杂记》之“烟火”部分中,描述了乾隆某年元宵节晚上山高水长楼前灯戏表演场景:“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由这段话可知,此次灯戏表演队伍庞大,其中演员们手持彩灯,边走边唱《太平歌》。在歌声中,数千名演员或行或停,或立或转,动作整齐划一、队形变换同步。数千架彩灯依次组成硕大无的“太平万岁”字样,点亮了整个夜空。灯戏场面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