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为什么越来越差 从歌手来看当今音乐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表示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听的新歌了,大多数人表示听歌还是会选择听老歌,这些歌迷们表示,华语乐坛越来越差了,那华语乐坛为什么越来越差了?从最近播出的歌手来聊聊这个问题。

2020年的《歌手当打之年》2月7晚上开播。这档节目上线过后,关于歌手们歌曲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但伯光发现如果从歌手来源的地区,还有经历组成来看。2020年的《歌手》证明一件事情,2012年《中国歌曲》代表的中国综艺节目的迅速发展过后,已经展现在华语乐坛年轻一辈的音乐人上。但这档节目播出过后,关于选手的争议还是蛮多的,尤其集中年轻一辈的歌手上面。

如有的观众认为选手的分量有些不够,有的观众认为年轻观众为之叫的音乐,他们根本就无法欣赏(不听)。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和当下华语乐坛的问题很相似。如果要分析中国的流行音乐,起码得追溯到清朝末年,再到上海和台早期。

华语乐坛为什么越来越差 从歌手来看当今音乐发展

当代中国人最了解奠定基础的华语流行音乐,怎么也得说的许冠杰,罗文,再到影视音乐顾嘉辉等人,对于粤语流行乐的奠定,再然后才是谭咏麟、张国荣、黄家驹,四大天王的巅峰时代。流行乐坛是“民歌运动”过后,我们最熟悉的音乐人是罗大佑。内地流行乐坛则是崔健的摇乐过后。所以,许冠杰、罗大佑和崔健在两岸三地的音乐圈,都有着乐坛教父之称。

这个不详细展开,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现在的问题。音乐黄霑,在2003年的一个采访里面,可以说讲得非常的清楚了。后来整理成为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其实人间尽耳聋”。2003年10月30,黄霑于2004年11月24去世。这个采访在黄霑去世的一年前,黄霑预示当年乐坛的问题,17年后,仍然深刻的反应在整个华语乐坛面。

黄霑表示流行音乐的本质,它本身就是一件商品,消费者的消费最为关键。后来全球唱片行业都被科技拍死了,后来是线上音乐的天下。但与欧家“知识产权”完,从唱片成功过渡到线上消费相。中国线上音乐付费2015年后才大范围普及,但仍然很不成熟。流行音乐产业繁荣与否的本质,一直都是个商品经济的事儿。

黄霑讲出了近现代华语流行音乐发展的根本,虽然对于周杰伦的预示错了。黄霑对于当时乐坛的评价,深刻的解释了华语乐坛的问题,更是一字不差的预示了今天华语乐坛的情况。科技发展让生活越来越便利,黄霑年代是“乐迷年纪越来越小去买唱片”,现在的时代是青少年通过随随便就能听歌。

然后追星。别人说哪个明星,这批人就去追谁。音乐专业上的歌词,作曲编曲的深浅,他们不想懂也不在乎。他们只知道长得舞跳得,这和今天中国大量“流量明星”爱豆又有何区别。但我们仔细一想,当时黄霑指责的人,可是黎明和郭富城啊。今天的流量明星嘛——

黄霑这里的预示,与今天的华语乐坛又有什么区别。歌手不能赚钱,最赚钱的是青少年观众最热捧的是“流量爱豆”。正做音乐的人要赚钱。只能拼命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可是这些节目既然赚钱,人家爱豆凭什么不上。流量爱豆凭借“流量”,又能凭这些节目大赚特赚。所以,一堆流量爱豆常年霸占各大排行榜,但你就找不出他们几首音乐代表作。

华语乐坛为什么越来越差 从歌手来看当今音乐发展

他们成天出现在主持节目、时尚节目、综艺节目,甚至是完全跨行的影视剧上面。因为海量的粉丝带来的巨大流量,背后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普通观众不喜欢还不能够评价,一旦说话粉丝和通稿便铺天盖地袭来。最后相互一通的乱撕,只在网上留下一阵乌烟瘴气。如果是正面的吵架还有进步的意义,但这些东西对于华语音乐本身没有任何的推动。黄霑这个采访后面的内容里,深刻的展示与预示后世综艺选秀的乱象。

1984年直到今天,可谓是没有半点差别。这篇采访稿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这里就不再一一截图展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看看原文,可谓是发人深省。周杰伦牺牲了Ramp;B和嘻哈的节奏和发音,着强大的汉字编排与作曲能力,再加上对“新中国风音乐”的开创和定义。这让黄霑的预测错了,但黄霑深刻的指出华语乐坛发展的本质,与根本的问题所在。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的人口,同时是个文化灿烂,再有近百年的流行音乐发展史的文明古国。观众对于音乐消费的品味非常复杂。50后,60后、70后:这三代人只听台音乐、内地摇,中国传音乐,欧美本音乐(极少的部分)。80后、90后:这两代人只听台音乐、内地摇,中国传音乐,欧美韩音乐(少部分)。95后、00后、10后:这两代人则是全世界的音乐,全部都在听。

原因何在?虽然每代人听音乐风格没有这么绝对,但是大范围并不会有错。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越来越深入,中国人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文化消费越来越方便。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大江南北各座城市发展并不均衡,人口年龄组成复杂。最终导致中国观众对于音乐口味也很繁杂。

国内数量庞大的中老年群体(50后、60后70后),大量城乡结合青少年(80后、90后)。他们绝大多数只认台流行乐,中国传音乐,内地摇乐,欧美流行乐和韩流行乐会有一些。但是人数范围,便没有接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广泛。

阻拦他们消费外国音乐有两点。一是不懂外国文字的歌词理解会有困难。二是歌曲内容反应的生活习惯和本土有差异,不能引起广泛共情。80后、90年处在中间,这两代人接受教育程度已经较高。青少年时期是2000年前后,此时是台音乐,内地摇乐和民谣的巅峰。欧美韩国家流行音乐因为产业发达,随着盗版光碟和也有较大影响。却不是绝对的主流,越是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观众的接受度越不高。

他们听的还有凤凰传奇和刀郎代表的流行乐,与抖音,快手代表的流行乐。95后、00后和10后观众不同,他们各个年代和全世界的音乐都在听。但是限于20岁左右的年龄,正处在叛逆和追星的青少年时期。他们主流不会是邓丽君,崔健和京剧这些戏曲。90年代和00年代台乐,90年代和00年代内地摇和民谣(崔健,李建朴树等)。除了上述之外,他们多了“流量明星”代表的偶像唱跳组合,与抖音和快乐代表的流行乐。

华语乐坛为什么越来越差 从歌手来看当今音乐发展

现在的华语流行音乐问题到底是什么呢?除了黄霑预示到今天“流量歌手”的包装,毕竟也没有多少人把他们当正儿八经的音乐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音乐失衡了。黄霑说的“要找出中国人都能共鸣的音乐”,与“深层次的洋化,正懂一点的的觉得这个外衣衣不称身”。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其它问题先不讲光讲创作。因为全世界欧美音乐是最顶尖的,接下来是韩流行音乐。

这个时代很多华语音乐人对于音乐创作,认知上面有很大的误区。他们存在着大量照搬欧美音乐、韩音乐的情况。这里指不是指抄袭!而是这些音乐的旋律、节奏、编曲和模式,完全和欧美韩一样。他们只是将歌词给换成了中文,或者中文里夹杂一大堆英文,甚至全部都是英文。这些年伯光看过不少音乐综艺节目,看到很多音乐人在节目上,都大放厥词要结合什么欧美韩音乐,打算开创和发扬某种华语音乐风格。——如何如何。结果呢?

这些人创作的大多数歌曲、旋律、节奏、编曲和制作模式,完全照搬欧美韩的音乐风格。尤其歌词大量的中文夹杂一堆英文,甚至全部是英文。既然你们要开创和发扬华语音乐,但这“华语”二字体现在哪里?中国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观众年龄组成复杂的关系。60后,70后和部分8090后观众,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背离生活习惯,文化习惯的音乐产品。

这些学习照搬国外,没有融合本土化的流行音乐。因为欧美韩的产业的发达,音乐人确实可以保持着一种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文化的“优越感”。但他们在大众市场注定会沦为小众,或者在地下生存的音乐人。更何况,那些能接受照搬欧美韩的华语音乐。一如黄霑所讲的,中国观众何不直接去听欧美韩的音乐呢?

毕竟,你照搬模仿的舶来品,除了一个歌词是中文(有些歌词都不是),其它各方面都远不如人家,我们何不直接去听人家的呢?当讲到这里,这些人和拥护者往往会讲两种观点。因为欧美韩音乐产业发达,学习是向国际音乐拢,你们不懂得欣赏罢了!这就是犯流行文化的错误,和不了解流行文化软实力的传播的知识。

华语乐坛为什么越来越差了大家都知道了吧,像现在较火的歌,学猫叫、生僻字等等,都是在消费低龄粉丝,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喜欢的,而且现在也很少有人再踏踏实实的做音乐了,想当年华语乐坛堪称神仙打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