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剂”是持久爱情的唯一密码吗

  人类并不是唯一一个与配偶建立长期关系的哺动物—— 一些蝙蝠、狼、海狸、狐狸和动物也这样做。但是新的研究表明,使某些物种的爱情持续的大脑回路在物种中可能不一样。

  近发表在的《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较了一个近亲狐猴群中一夫一妻制和更换伴侣的物种,这些狐猴是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人类的灵长类远亲。

  红腹狐猴和猫鼬狐猴是狐猴族谱中为数不多的雌雄伴侣年复一年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抚养幼崽和保卫领地的物种。

  一旦结对,它们会花很多时间为对方梳理毛发,或者并排挤在一起,通常还会把尾巴缠在对方身上。这些物种的雄性和雌性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和同一个配偶在一起。但它们最亲近的亲戚却并非如此,而会经常更换伴侣。

  对生物学家来说,这种一夫一妻制多少有点神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许多动物群体中这种情况很罕见。大约90%的鸟类会对一个伴侣保持某种形式的忠诚,而哺动物中只有3%到5%会这样做。可以说,在已知的大约6500种哺动物中,绝大多数都有开放的关系。

  “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行为。”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杜克大学博士后Nicholas Gree说。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某些物种在生物学上倾向于长期配对,而另一些物种却不专一呢?

  过去30年对啮齿动物的研究表明,它们在过程中会释放两种激素——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这表明爱情持久的关键可能在于它们对大脑的作用不同。

  一些最初的线索来自对原田鼠的研究。原田鼠是一种类似老鼠的小型哺动物,与大多数啮齿类动物不同,它们是终身伴侣。当研究人员将一夫一妻制的原田鼠与不专一的山地田鼠和甸田鼠的大脑进行较时,他们发现原田鼠有更多这些荷尔蒙的“停泊点”,尤其是在大脑奖赏系的某些部位。

  自从人们发现这些“亲热化学物质”能增强田鼠的两性关系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想,它们在人类身上是否也会起同样的作用。

  这就正是杜克大学Christine Drea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转向狐猴的原因。尽管狐猴是人类最遥远的灵长类亲戚,但与田鼠相,它们与人类的基因更接近。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被称为放射自显像的成像技术,在杜克大学狐猴中心的12只自然死亡的狐猴大脑中绘制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的结合位点。这些动物代表了7个物种:一夫一妻制的红腹狐猴和猫鼬狐猴,以及同一属的5个物种。

  Gree说:“这是唯一一个可较的、在灵长类动物中寻找一夫一妻制生物学特征的自然实验。”

  研究者将狐猴的脑成像结果与先前田鼠和猴子的脑成像结果进行较,发现激素受体的密度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换言之,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似乎作用于狐猴大脑的不同部位——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也有不同的效果,取决于它们的目标细胞的位置。

  但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在狐猴中,一夫一妻制的物种和的物种之间几乎没有一致的差异。“我们没有看到类似于啮齿类动物大脑中发现的配对键电路的证据。”Gree说。

  研究小组正在观察当催产素的作用被阻断时,狐猴夫妇会如何相互行为,方法是给它们喂食一种拮抗剂,暂时阻止催产素与大脑中的受体结合。

  那么狐猴能教会我们什么关于爱的知识呢?作者们说,他们的发现提醒人们不要根据啮齿类动物实验得出关于人类行为是如何形成的简单结论。

  Gree说,催产素可能是田鼠的“忠诚药剂”,但它可能是多种大脑化学物质和生态因素的联合作用和相互作用,在狐猴和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中创造了长期的联系。

  “在大脑中,一夫一妻制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实例化方式,这取决于我们所观察的动物。”Gree说,“实际发生的事情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多。”

  相关论文信息:s://doi.org/10.1038/s41598-021-83342-6nsp;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