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内涝 打造会“呼吸”的城市路面

  目前,越来越多的道路、屋面、、护坡等,由于使用的铺面材料不透水,从而产生安全隐患。1月26,科技报记者从扬州大学获悉,该校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康爱红教授团队联合金埔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久鼎绿化混凝土有限公司、江苏省扬州市公路管理处,研发出了多种渗蓄净水型铺面新材料、新技术并集成应用,为实现铺面“渗水蓄水、净水洁水、降洪防涝”等雨洪管理与生态保护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透水的天然地表越来越多被不透水的人工铺面所覆盖。”康爱红说,这些不透水铺面了天然土壤对降雨的入渗、储蓄和净化功能,成为引发城市内涝、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形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康爱红介绍,国内现有的人工湿地、生物滞留池及地下蓄水池等,集中集水净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透水铺面带来的系列问题,但运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治理效果不理想,且难以实现源头和过程治理。因此,扬州大学科研团队重点研发净污型生态透水路面、多粒料层组合生态滤沟、生物质强化渗蓄改良土壤、现浇绿化混凝土护坡等渗蓄净水型铺面创新技术体系,并结合片区功能模块、降雨条件和雨洪管理需求,提出了渗蓄净水型铺面技术系。

  据了解,该技术成果克服了传硬质铺面不透水的缺点,大大提高雨水的“渗”“蓄”例,减少铺面的雨水径流量,降低了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大幅提高了雨水径流污染处治总量和处治效率,降低受纳水体的污染,有效改了居住环境。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获核心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2项,并形成了多部江苏省工程建设省级工法、施工技术指南等。同时,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10余个省份的道路、、公园、小区、屋顶花园、河道护坡、荒山复绿等领域的百余个工程得到推广和应用。

  “下一步,我们团队将创新技术引入区域的铺面设计,建立了渗—蓄—净多目标铺面系优化模型,设计了绿色公路路域雨水渗蓄净化系,实现了城市区域下垫面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生态道路、海绵城市、宜居城市提供支撑。”康爱红表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